"买田阳羡吾将老":在阳羡买田安度晚年。
# 老:养老。,阳羡:今江苏宜兴。
"从来只为溪山好":只因眷恋这里的溪山秀美。
# 溪山:谓荆溪、西山。
"来往一虚舟":像一叶空舟自在来往。
"聊随物外游":暂且远离尘世,漫游天地间。
# 物:大自然。
"有书仍懒著":虽有诗书却懒于提笔。
"水调歌归去":高唱《水调歌》踏上归途。
# 水调:曲调名。
"筋力不辞诗":纵使年老体衰,仍愿为诗赋倾尽心力。
"要须风雨时":写诗要等风雨时。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有关归隐田园的词作,全词以阳羡山水为背景,描绘山水之美,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虚实交融的手法,展现了苏轼晚年纵情山水、泊然物外的超脱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 写作手法
白描:开篇“买田阳羡吾将老”直白点明归隐意图,语言质朴无雕饰,却暗含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与人生抉择的坚定。整首词以平实、淡泊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追求真实美好的态度,展示了苏轼独特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象征:词中采用象征的手法暗含作者情感,如“来往一虚舟”中,“虚舟”既是实写泛舟溪流的闲适,又象征人生如舟的漂泊无定,暗合庄子“虚舟不忤”的哲学,表达超脱物外的追求。“要须风雨时”则以自然风雨隐喻象征人生逆境,既呼应陶渊明“风雨故人来”的隐逸情怀,又暗含苏轼对困境中坚持创作的自我期许。虚实结合:上阙“买田”“溪山”“虚舟”等实写归隐计划与山水风物,下阙“懒著书”“歌归去”虚写心境与理想,形成虚实互补,赋予虚笔以文化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上阙直抒胸臆,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开头两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点明了终老阳羡的原因,即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接着,“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两句承此而来,是实写,也是虚写,作者乘小船泛游溪上,宛若乘不系之虚舟遨游物外。下阙通过一个“仍”字回应上片之“从来”,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懒著书”表面写退隐后的疏懒,实则暗含对功名著述的摒弃。苏轼晚年虽推崇“平淡”诗风,但“懒”字亦透露出壮志未酬的无奈一句表面上写的是懒得著书,其实质是表达厌恶官场生活之意;结尾两句“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则表明作者并非没有充沛的“筋力”写诗,而是要等到那“风雨”来临的时候。末句以“风雨”收尾,未直言感慨,却通过意象引发联想——唯有经历风雨,方见诗心本色,暗含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上一篇:宋·苏轼《苏幕遮·咏选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