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槛徘徊日自斜":每天我都会在小花园中来回地行走,欣赏心爱的牡丹花,一直到太阳落下,
# 日自斜:指太阳落下去。,徘徊:来回地行走。,槛:长廊旁的栏杆。
"只愁春尽委泥沙":只发愁春天过去,牡丹花凋谢飘零,花瓣会掉落在泥沙尘土之中。
# 委泥沙:意谓牡丹花败,花瓣掉落在泥沙中。
"丹青欲写倾城色":我准备让人用丹和青这些绘画颜料画下牡丹花冠绝群芳的美好形象,
# 倾城色:指牡丹花。,写:作画。,丹青:绘画。
"世上今无扬子华":可当今世上已经没有了像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那样擅画牡丹的著名画家。
# 扬子华:北齐画家,曾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据说他将牡丹染墨赋形,独立成幅。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牡丹》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斜阳下,诗人在低矮的栏杆处徘徊,感慨时光流逝,春天即将消逝,担心落花会凋零泥土中。他心中想要用画笔描绘出眼前这倾国倾城的美景,但无奈的是,当今世上再无像扬子华那样技艺高超的画家,能将这美景完美地再现于纸上。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手艺人技艺失传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栏杆边独自徘徊的景象,将自己微妙的情感融入其中。夕阳的余晖不仅勾勒出时间的流逝,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沉思。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感慨。象征:诗人以“春尽”象征生命的消逝和美好的结束,用“委泥沙”隐喻了美好事物未能得到长久保存的无奈和惋惜。这里,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季节,更是诗人心中那份易逝的美好的象征。通过这种象征与隐喻的手法,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美好难留的深刻感悟。对比:诗人通过对比“倾城色”与“无扬子华”,即理想中的绝美与现实中的缺失,来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这里的“倾城色”象征着诗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或理想境界,而“无扬子华”则暗示了这种美好的难以实现或缺失。通过这种对比与反衬的手法,诗人不仅突出了自己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也表达了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小槛徘徊日自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惆怅的画面。“小槛”点明了场景,可能是楼阁、庭院中的栏杆,给人一种精致、幽微的感觉。“徘徊”一词将这种静谧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诗人独自在小槛前踱步,思绪也随之飘荡。“日自斜”则交代了时间,夕阳西下,余晖斜照,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暖色调,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只愁春尽委泥沙”承接上句,由景及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春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委泥沙”则形象地描绘出春天过后,落花凋零、归于尘土的凄凉景象,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易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美景难留的无奈与惋惜之情。“丹青欲写倾城色”,这里的“丹青”指代绘画,“倾城色”通常用来形容女子极美的容貌,也可泛指美好的事物。诗人想要用画笔去描绘那令人倾国倾城的绝美之色,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世上今无扬子华”则是情感的转折与深化。“扬子华”即杨子华,是北朝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人物画,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神韵和风采。诗人感叹当今世上已经没有像杨子华那样技艺高超的画家,即使有美好的事物想要描绘,也难以找到能够完美呈现其神韵的人。
上一篇:宋·苏轼《宝墨亭》
下一篇:宋·苏轼《一斛珠·洛城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