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飞帘散余春":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
# 散余春:一作“报余春”。一作“散馀春”。
"明月入户寻幽人":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
# 幽人:幽隐之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
# 褰衣:用手提起长袍。
"炯如流水涵青苹":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
# 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炯:光明貌。
"花间置酒清香发":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
"争挽长条落香雪":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
# 香雪:指杏花片。
"山城薄酒不堪饮":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
"劝君且吸杯中月":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 吸:饮。
"洞箫声断月明中":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
"惟忧月落酒杯空":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
"但见绿叶栖残红":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 栖:生长。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以“月、花、酒、人”四象为经纬,在暮春夜宴中织就超越时空的诗意:开篇“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以花落春残托出月华入户,颠倒李白“举杯邀月”的主客关系,让明月化身访客“寻幽”,勾连天人交感之境;继而“褰衣步月踏花影”写诗人揽衣踏影,于“炯如流水涵青苹”的月色中涤荡尘虑,空灵如画;中段“花间置酒清香发”化用杜诗白句,将酒香、花雪、山城薄酒与“劝君且吸杯中月”的奇想熔铸,既显宴饮之欢,又以“杯中月”消解酒质粗劣的遗憾;尾联“洞箫声断月明中”忽转幽寂,借“明朝卷地春风恶”的落花之惧,将月下笙歌升华为对盛景难驻、宦海沉浮的隐忧。全诗结构错落——始以杏月相邀,中以酒花互映,终以风恶花凋收束,在“花谢—月落—酒尽”的意象链中,以“超逸之笔”写“入世之愁”,既见苏轼“物我两忘”的仙气诗情,亦暗藏“乌台诗案”前夜对命运风暴的敏锐预感。通篇不典不故而清气流美,于月影花痕间完成对生命永恒的叩问,堪称宋诗中“以景写玄”的绝调。
2. 写作手法
比喻:“炯如流水涵青苹”,这里用“流水涵青苹”来比喻月光下花影斑驳、清澈明亮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美感。拟人:“明月入户寻幽人”,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主动寻找“幽人”(即诗人和客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了诗意的趣味和深度。借代:“争挽长条落香雪”,“香雪”借代杏花,以花之香、色之美来形容杏花的飘落,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情景交融:全诗将月夜的美景与饮酒赏花的欢乐情境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愉悦心情。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月夜杏花的实景描绘,如“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想象,如“劝君且吸杯中月”和“惟忧月落酒杯空”,使得诗歌既有现实感又不失浪漫色彩。直接抒情: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了对月夜美景的赞美和对与客人共饮赏花的愉悦心情,如“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等句。
3. 分段赏析
首联“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以“杏花飞帘”点暮春时令,落花似将残春驱散,暗含时光流逝之叹;“明月入户”拟月为客,反写幽人(苏轼)被月光“寻访”,与李白“举杯邀月”主客倒置,赋予月灵性化的深情。两句既绘春夜清景,更以“散余春”“寻幽人”的拟人笔法,将花、月、人置于天人对话的玄境,为全诗定下超逸基调。颔联“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步月踏影”写诗人揽衣循阶,穿行于月华与杏影之间;“炯如流水”喻月光澄澈似水,“涵青苹”状花影如浮萍漾波,以水喻月、以影写光的通感手法,构建出空明流动的意境。此联暗含杜甫“光炯”、谢灵运“青苹”之典,却不着痕迹,将月色花影凝为“清虚缥缈”的禅境,折射苏轼贬谪中“一洗尘虑”的精神超脱。颈联“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杜甫“狂风挽断最长条”、白居易“百花落如雪”诗意,写花下置酒、杏枝曳雪的雅趣。“清香”与“香雪”呼应,酒香借花气愈浓,花姿因酒兴更艳,物我互映中尽显宴饮之乐。与李白“花间独酌”的孤寂不同,此联以“争挽长条”的动感,凸显宾主共赏春色的酣畅,却在“香雪”飘落间暗伏盛极必衰的隐忧。尾联“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至末句“山城薄酒”自嘲酒劣,却以“吸杯中月”的奇想升华意境——对月之爱远超杯中之物,呼应白居易“月随杯”句,显文人风骨;“洞箫声断月明中”骤转寂寥,月移杯空之际,忽生“明朝卷地春风恶”的悲慨,借想象中杏花凋零的虚景,将月落之哀转为生命无常之叹。尾句以花喻人,既伤春去,亦寄身世飘零之痛,在“乌台诗案”前夕的欢宴中,透出对仕途风暴的敏锐预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月为脉、花为魂,于“飞帘散春”至“风恶花凋”间完成盛衰轮回的隐喻。苏轼以“主客倒置”“以月代酒”“化典无痕”等手法,将暮春夜宴的物理时空,拓展为“天人交感”的哲学时空。诗中“步月踏影”的逍遥与“洞箫声断”的落寞形成张力,既见宋人“格物致知”的理趣,亦藏“乌台”劫前的潜意识惊悸,在清逸流美的语言中,完成对永恒与须臾的终极叩问。
# 清幽超远,用所谓自然高妙者。方岳妄以“杏花影下”著此为辱,真是呓语。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坡诗也,古今写月中物影,有此入神之篇?
宋叶置《爱日斋丛抄》
# 有太白之意,三四写景入微,结乃劝今日之饮,非伤春之意也。
清纪昀《纪评苏诗》
下一篇:宋·苏轼《山村五绝(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