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chūn
sān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胡宿浏览量:1
rùn
nián
fāng
zǎo
tiān
fēng
fàn
nuǎn
huī
jiǔ
xiāng
yíng
shè
zhòng
cūn
xiàng
cán
lín
xīn
yīng
chū
yíng
jiān
yàn
guī
tóu
chūn
zài
fǒu
rén
liǔ
huā
fēi

译文

过了闰年春光来得早,春风里浮动着温暖的阳光。酒香浓郁地迎接社日的热闹,村里的谈笑声随着养蚕渐忙而稀疏。树林边新来的黄莺开始鸣叫,房柱间旧年的燕子飞回来了。湖边的春天还在吗,游人离去后柳絮随风飞舞。

逐句剖析

"隔闰年芳早":过了闰年春光来得早,

"天风泛暖晖":春风里浮动着温暖的阳光。

"酒香迎社重":酒香浓郁地迎接社日的热闹,

"村语向蚕稀":村里的谈笑声随着养蚕渐忙而稀疏。

"林际新莺出":树林边新来的黄莺开始鸣叫,

"楹间故燕归":房柱间旧年的燕子飞回来了。

"湖头春在否":湖边的春天还在吗,

"人去柳花飞":游人离去后柳絮随风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仲春三衢道中》是北宋诗人胡宿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的是农历闰年早春时节三衢道中的景象,展现了当地的自然景物和民俗活动。诗的前两句“隔闰年芳早,天风泛暖晖”,特别点出了因为这一年是闰年,春天的脚步比往年更早,暖风轻拂,阳光明媚的独特物候特点。中间四句“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通过描写酒肆飘来的香气呼应春社祭祀的热闹,村民的闲聊里提到蚕事渐忙,林子里新飞来的黄莺,房梁上归来的旧燕,处处都能感受到春社祭祀时的乡村生活气息,这些自然与生活的细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组生动的画面。诗的最后两句“湖头春在否,人去柳花飞”,用疑问作结,带着几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胡宿(995?~1067),北宋文学家。字武平,谥文恭,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天圣进士,初授真州扬子尉,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师致仕。他擅长骈文和律诗,所撰制词“典重赡丽,追踪六朝”。其律诗则沿西昆余波,工丽妍妙,尤喜用字尖新,稍有僻涩之病。著有《文恭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闰年仲春,时值江南春社祭祀与养蚕农事交汇之际。三衢即今浙江衢州一带,诗中“迎社”指向春社祭祀,“向蚕稀”反映当地蚕桑活动的周期性特征。胡宿作为北宋重要文臣,以细腻笔触记录了当年节气变化与地域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民俗风情诗。描绘了农历闰年早春时节三衢道中的风物景致与春社祭祀活动,体现了当地独特的物候特征和乡土气息,构成了生动的生物意象群,尾联以哲思性诘问收尾全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时序与人文传统的观照。

2. 写作手法

通感:“天风泛暖晖”中,“暖晖”既写阳光的明亮,又传递温度的柔和,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春风的温暖。“酒香迎社重”以“酒香”这一嗅觉意象,引出村民筹备社日祭祀的热闹场景,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村语向蚕稀”通过村民交谈声的“疏密变化”,暗示蚕事渐忙的季节特征,同时传递出乡村生活的闲适或忙碌感。对偶:“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酒香”对“村语”,“迎社重”对“向蚕稀”。前者以“酒香”呼应祭祀的热闹,后者以“蚕稀”暗含农事繁忙,形成“热闹”与“静谧”的平衡。颈联“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林际”对“楹间”,“新莺”对“故燕”,“出”对“归”。这一联通过鸟类活动的时空对仗,生动表现春回大地的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联“隔闰年芳早,天风泛暖晖”点明时间背景。“隔闰年”指因闰月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更早;“天风泛暖晖”则以“天风”“暖晖”勾勒出春风和煦、阳光温暖的仲春气候,开篇便奠定了全诗明丽的基调。颔联“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转向乡村生活场景。“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日,此时酒香浮动,可见村民正筹备社日祭祀,热闹中带着仪式感;“村语向蚕稀”则写村民的交谈声随着蚕事渐忙而稀疏,或因专注农事,或因春日闲适,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与季节特征。颈联“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聚焦自然景物。“新莺”从林间飞出,啼鸣清脆,是春日初至的生机;“故燕”回到屋檐下,寻巢筑家,是旧识归来的亲切,以鸟类的活动写尽春回大地的热闹,画面鲜活灵动。尾联“湖头春在否,人去柳花飞”由景及情,暗含怅惘。“湖头春在否”是诗人行途中的疑问,春光是否还留在湖边?此时“人去柳花飞”,人已离去,唯见柳絮纷飞,似在回应“春将尽”的隐忧。虽未直言伤春,却以“柳花飞”的空阔景象,余韵悠长地传递出对春光流逝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作为“宋诗之河”文化带的代表性作品,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三衢地区的春社民俗,还借助对“闰年”物候的特殊观察,为研究北宋江南地区节气认知提供了文学样本。诗中“湖头春在否”的哲学追问,反映出宋代文人山水意识的新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胡宿《紫蔷薇》

下一篇:宋·胡宿《送晋陵王宰铨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