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闰年芳早":过了闰年春光来得早,
"天风泛暖晖":春风里浮动着温暖的阳光。
"酒香迎社重":酒香浓郁地迎接社日的热闹,
"村语向蚕稀":村里的谈笑声随着养蚕渐忙而稀疏。
"林际新莺出":树林边新来的黄莺开始鸣叫,
"楹间故燕归":房柱间旧年的燕子飞回来了。
"湖头春在否":湖边的春天还在吗,
"人去柳花飞":游人离去后柳絮随风飞舞。
北宋文学家
胡宿(995?~1067),北宋文学家。字武平,谥文恭,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天圣进士,初授真州扬子尉,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师致仕。他擅长骈文和律诗,所撰制词“典重赡丽,追踪六朝”。其律诗则沿西昆余波,工丽妍妙,尤喜用字尖新,稍有僻涩之病。著有《文恭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民俗风情诗。描绘了农历闰年早春时节三衢道中的风物景致与春社祭祀活动,体现了当地独特的物候特征和乡土气息,构成了生动的生物意象群,尾联以哲思性诘问收尾全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时序与人文传统的观照。
2. 写作手法
通感:“天风泛暖晖”中,“暖晖”既写阳光的明亮,又传递温度的柔和,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春风的温暖。“酒香迎社重”以“酒香”这一嗅觉意象,引出村民筹备社日祭祀的热闹场景,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村语向蚕稀”通过村民交谈声的“疏密变化”,暗示蚕事渐忙的季节特征,同时传递出乡村生活的闲适或忙碌感。对偶:“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酒香”对“村语”,“迎社重”对“向蚕稀”。前者以“酒香”呼应祭祀的热闹,后者以“蚕稀”暗含农事繁忙,形成“热闹”与“静谧”的平衡。颈联“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林际”对“楹间”,“新莺”对“故燕”,“出”对“归”。这一联通过鸟类活动的时空对仗,生动表现春回大地的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联“隔闰年芳早,天风泛暖晖”点明时间背景。“隔闰年”指因闰月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更早;“天风泛暖晖”则以“天风”“暖晖”勾勒出春风和煦、阳光温暖的仲春气候,开篇便奠定了全诗明丽的基调。颔联“酒香迎社重,村语向蚕稀”转向乡村生活场景。“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日,此时酒香浮动,可见村民正筹备社日祭祀,热闹中带着仪式感;“村语向蚕稀”则写村民的交谈声随着蚕事渐忙而稀疏,或因专注农事,或因春日闲适,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与季节特征。颈联“林际新莺出,楹间故燕归”聚焦自然景物。“新莺”从林间飞出,啼鸣清脆,是春日初至的生机;“故燕”回到屋檐下,寻巢筑家,是旧识归来的亲切,以鸟类的活动写尽春回大地的热闹,画面鲜活灵动。尾联“湖头春在否,人去柳花飞”由景及情,暗含怅惘。“湖头春在否”是诗人行途中的疑问,春光是否还留在湖边?此时“人去柳花飞”,人已离去,唯见柳絮纷飞,似在回应“春将尽”的隐忧。虽未直言伤春,却以“柳花飞”的空阔景象,余韵悠长地传递出对春光流逝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作为“宋诗之河”文化带的代表性作品,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三衢地区的春社民俗,还借助对“闰年”物候的特殊观察,为研究北宋江南地区节气认知提供了文学样本。诗中“湖头春在否”的哲学追问,反映出宋代文人山水意识的新变化。
上一篇:宋·胡宿《紫蔷薇》
下一篇:宋·胡宿《送晋陵王宰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