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秋山风月清":在秋山风月清朗时有人吹笛,
# 山风:一作风山。,吹笛:本于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
"谁家巧作断肠声":不知谁家巧妙吹出断肠笛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笛声随风飘扬与风声应和紧密,
"月傍关山几处明":月亮靠近关山照亮几处地方。
# 月傍关山:乐府横吹曲中有《关山月》。傍:一作倚。
"胡骑中宵堪北走":胡人的骑兵半夜能向北奔走,
"武陵一曲想南征":听到一曲想到南方的武陵。
# 武陵一曲:即乐府之《武陵深行》,又名《武溪深行》,东汉马援南征时所作。
"故园杨柳今摇落":故乡的杨柳如今大概已摇落,
# 杨柳今摇落:笛曲有《折杨柳》,此翻其意。摇:一作催,一作花。
"何得愁中曲尽生":怎能在忧愁中笛声更添愁绪。
# 曲:一作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吹笛》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夜闻笛的情景,介绍了诗人对笛声的触动;描绘了秋山风月、关山明月的清冷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营造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国的深切忧思。
2. 写作手法
烘托:“吹笛秋山风月清”,通过描写秋山、风月的清幽之景,烘托出笛声的悠扬与哀伤,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联想:“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由笛声联想到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深化了思乡主题。对仗:“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中,“风飘”对“月傍”,“律吕”对“关山”,“相和切”对“几处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既写笛声,又写月色,情景交融。映衬:首联“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以秋山风月的清冷景象映衬笛声的哀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突出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笛声起兴,引出诗人的感怀之情。秋山静谧,皓月当空,清风萧瑟,笛声悠扬,牵动无限愁思。《风俗通》有言:“笛,涤也,涤荡邪秽,纳于雅正。”在山水诗与羁旅诗中,笛声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据《乐府杂录》记载,笛为羌乐,古曲如《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寄托乡思之作。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亲友欢聚的良辰,然而此刻,这凄婉哀伤的笛声却更添孤寂与凄凉。“谁家”二字,以问句道出听者的感受,余韵悠长;“巧作”则赞吹笛者技艺高超,仿佛将“我”的满腹乡愁倾泻而出。这一设问巧妙借他人笛音抒己之思,极具共鸣。颔联紧承首联的“风”“月”展开,虚实相映。一句写笛音,“律吕相和切”呼应“巧”字,形容笛声婉转悠扬,是为实写;一句写月色,“月傍关山”描绘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诗人在笛声中神游万里,思绪如月光般漫溢,是为虚写。“律吕”即中国古代音律,此处代指柔美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巧妙设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色映照关山,明暗浓淡各异,而“几处明”实为人心悲喜的映射。颈联由“关山”二字引发联想。上句遥想中宵月明之际,胡骑北归的场景;下句写诗人闻笛后萌生南行之念。两句对仗工整,由远及近,以胡人北归反衬“我”的思乡之切。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赞此联“清绝”,盖因其意境幽深、意蕴悠远。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体,抒发幽怨乡思,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尾联点明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诗人对故乡景象的遥想,萧瑟秋风中,杨柳想必已枯黄凋零;而“我”却无法归乡与亲人团聚,以杨柳之衰映衬自身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作结,如何在愁苦中度此余生?这一问,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运用烘云托月之法,从闻笛切入,层层铺垫,反复渲染,逐步推进,语言沉郁顿挫。正如清代吴乔在《答万季墅诗问》中所言:“……前六句皆为兴,末两句方为赋,诗意尽在‘故园愁’三字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多次使用问句,或引发感慨、或描绘景物、或抒发情感,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 慷慨悲怨,自是一种风味。李太白谓“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杨柳》,盖笛中有此二曲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出“风月”二字,分应首句。见其声能断肠,应第二句。“愁中”字亦与“断肠”相应。
《唐诗训解》
# 何大复云:“此诗起结皆可作唐人绝唱,而末出一联其可恨。”余谓引刘琨、马援事以形容其声之悲,有何可恨?且使事融洽,妙甚。三、四顶“风月”来,五、六顶“断肠”来。束语说到自家;而“杨柳摇落”亦根“秋风”,“愁中”亦根“断肠”,此章乃诗律之最细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查慎行:五、六虚处传神。纪昀云:“风”、“月”分承,法本云卿《龙池》篇。五、六妙切时事,不比“昆体”之排比故实。纯以风调胜,在杜集又是一格,故前人疑非杜公作。许印芳:“风”“月”分承,不为复。“山”字、“中”字俱犯复。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蒋一梅曰:绝大手笔,声律极细,然有对意不对词、对词不对意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少陵七律,有一气直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者;又有前六句皆是兴,末二句方是赋,如《吹笛》诗,通篇正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说者谓首句“风月”二字立眼目,次联应之,名为“二字格”,盲矣!“风月”是笛上之宾,于怀乡主意隔两层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吞吐含芳,安详合度,极顿挫之妙,而高雅绝人。明人何景明七律全本此种,千载而下,固有合续弦胶者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郭(濬)云:句句凄远,咏物绝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三、四,分承风月,以申“巧作”……五、六,用古而印合寇乱,而“北走”、“南征”,又即“断肠”之一证也。七、八,翻古而感切家乡,而“摇落”、“尽生”,却与“秋”字为呼应也。句句咏物,笔笔写意,格法又出一奇。“却尽生”似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诗句句咏物,笔笔写意,用巧而不觉,斯为大家。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李因笃云:气机流利,声韵壮凉,末二句更自悠然。吴农祥云:时有拙处,不碍大体。
清刘濬《杜诗集评》
# 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评
上一篇:唐·杜甫《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