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u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huī
qiū
shān
fēng
yuè
qīng
shuí
jiā
qiǎo
zuò
duàn
cháng
shēng
fēng
piāo
xiāng
qiè
yuè
bàng
guān
shān
chù
míng
zhōng
xiāo
kān
běi
zǒu
líng
xiǎng
nán
zhēng
yuán
yáng
liǔ
jīn
yáo
luò
chóu
zhōng
jìn
shēng

译文

在秋山风月清朗时有人吹笛,不知谁家巧妙吹出断肠笛声。笛声随风飘扬与风声应和紧密,月亮靠近关山照亮几处地方。胡人的骑兵半夜能向北奔走,听到一曲想到南方的武陵。故乡的杨柳如今大概已摇落,怎能在忧愁中笛声更添愁绪。

逐句剖析

"吹笛秋山风月清":在秋山风月清朗时有人吹笛,

# 山风:一作风山。,吹笛:本于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

"谁家巧作断肠声":不知谁家巧妙吹出断肠笛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笛声随风飘扬与风声应和紧密,

"月傍关山几处明":月亮靠近关山照亮几处地方。

# 月傍关山:乐府横吹曲中有《关山月》。傍:一作倚。

"胡骑中宵堪北走":胡人的骑兵半夜能向北奔走,

"武陵一曲想南征":听到一曲想到南方的武陵。

# 武陵一曲:即乐府之《武陵深行》,又名《武溪深行》,东汉马援南征时所作。

"故园杨柳今摇落":故乡的杨柳如今大概已摇落,

# 杨柳今摇落:笛曲有《折杨柳》,此翻其意。摇:一作催,一作花。

"何得愁中曲尽生":怎能在忧愁中笛声更添愁绪。

# 曲:一作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吹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秋夜闻笛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杜甫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通过闻笛层层铺垫,逐层推进,语言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动人。全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既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也体现了其诗歌创作的深厚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正值杜甫从夔州迁居西阁期间,是一首即景抒怀的作品。据《通鉴》记载,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联合入侵,郭子仪卸下盔甲,单骑前往敌军阵前,回纥酋长见状纷纷下马行礼,双方重新达成和约。吐蕃得知此事后,连夜撤兵退去。这一历史事件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背景,诗中借笛声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故园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吹笛》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夜闻笛的情景,介绍了诗人对笛声的触动;描绘了秋山风月、关山明月的清冷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营造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国的深切忧思。

2. 写作手法

烘托:“吹笛秋山风月清”,通过描写秋山、风月的清幽之景,烘托出笛声的悠扬与哀伤,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联想:“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由笛声联想到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深化了思乡主题。对仗:“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中,“风飘”对“月傍”,“律吕”对“关山”,“相和切”对“几处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既写笛声,又写月色,情景交融。映衬:首联“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以秋山风月的清冷景象映衬笛声的哀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突出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笛声起兴,引出诗人的感怀之情。秋山静谧,皓月当空,清风萧瑟,笛声悠扬,牵动无限愁思。《风俗通》有言:“笛,涤也,涤荡邪秽,纳于雅正。”在山水诗与羁旅诗中,笛声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据《乐府杂录》记载,笛为羌乐,古曲如《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寄托乡思之作。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亲友欢聚的良辰,然而此刻,这凄婉哀伤的笛声却更添孤寂与凄凉。“谁家”二字,以问句道出听者的感受,余韵悠长;“巧作”则赞吹笛者技艺高超,仿佛将“我”的满腹乡愁倾泻而出。这一设问巧妙借他人笛音抒己之思,极具共鸣。颔联紧承首联的“风”“月”展开,虚实相映。一句写笛音,“律吕相和切”呼应“巧”字,形容笛声婉转悠扬,是为实写;一句写月色,“月傍关山”描绘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诗人在笛声中神游万里,思绪如月光般漫溢,是为虚写。“律吕”即中国古代音律,此处代指柔美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巧妙设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色映照关山,明暗浓淡各异,而“几处明”实为人心悲喜的映射。颈联由“关山”二字引发联想。上句遥想中宵月明之际,胡骑北归的场景;下句写诗人闻笛后萌生南行之念。两句对仗工整,由远及近,以胡人北归反衬“我”的思乡之切。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赞此联“清绝”,盖因其意境幽深、意蕴悠远。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体,抒发幽怨乡思,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尾联点明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诗人对故乡景象的遥想,萧瑟秋风中,杨柳想必已枯黄凋零;而“我”却无法归乡与亲人团聚,以杨柳之衰映衬自身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作结,如何在愁苦中度此余生?这一问,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运用烘云托月之法,从闻笛切入,层层铺垫,反复渲染,逐步推进,语言沉郁顿挫。正如清代吴乔在《答万季墅诗问》中所言:“……前六句皆为兴,末两句方为赋,诗意尽在‘故园愁’三字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多次使用问句,或引发感慨、或描绘景物、或抒发情感,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慷慨悲怨,自是一种风味。李太白谓“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杨柳》,盖笛中有此二曲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出“风月”二字,分应首句。见其声能断肠,应第二句。“愁中”字亦与“断肠”相应。

《唐诗训解》

# 何大复云:“此诗起结皆可作唐人绝唱,而末出一联其可恨。”余谓引刘琨、马援事以形容其声之悲,有何可恨?且使事融洽,妙甚。三、四顶“风月”来,五、六顶“断肠”来。束语说到自家;而“杨柳摇落”亦根“秋风”,“愁中”亦根“断肠”,此章乃诗律之最细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查慎行:五、六虚处传神。纪昀云:“风”、“月”分承,法本云卿《龙池》篇。五、六妙切时事,不比“昆体”之排比故实。纯以风调胜,在杜集又是一格,故前人疑非杜公作。许印芳:“风”“月”分承,不为复。“山”字、“中”字俱犯复。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蒋一梅曰:绝大手笔,声律极细,然有对意不对词、对词不对意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少陵七律,有一气直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者;又有前六句皆是兴,末二句方是赋,如《吹笛》诗,通篇正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说者谓首句“风月”二字立眼目,次联应之,名为“二字格”,盲矣!“风月”是笛上之宾,于怀乡主意隔两层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吞吐含芳,安详合度,极顿挫之妙,而高雅绝人。明人何景明七律全本此种,千载而下,固有合续弦胶者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郭(濬)云:句句凄远,咏物绝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三、四,分承风月,以申“巧作”……五、六,用古而印合寇乱,而“北走”、“南征”,又即“断肠”之一证也。七、八,翻古而感切家乡,而“摇落”、“尽生”,却与“秋”字为呼应也。句句咏物,笔笔写意,格法又出一奇。“却尽生”似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诗句句咏物,笔笔写意,用巧而不觉,斯为大家。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李因笃云:气机流利,声韵壮凉,末二句更自悠然。吴农祥云:时有拙处,不碍大体。

清刘濬《杜诗集评》

# 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丽春》

下一篇:唐·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