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zhāo
lái
xīn
huǒ
xīn
yān
chūn
guāng
jìng
chuán
xiù
xián
huā
hóng
yán
zhú
yuán
tóng
jié
shù
hái
nán
yǒu
chǔ
yāo
zhī
lián
jiàn
dìng
wáng
chéng
jiù
chù
cháng​​
huái
怀
jiǎ
jǐng
rán
zhān
jiāo
wèi
hán
shí
shí
jiè
yán
jūn
mài
qián
zhōng
dǐng
shān
lín
tiān
xìng
zhuó
láo
fàn
rèn
nián
shēn
piāo
西
dōng
yòu
piān
bàn
ěr
lóng
zhōu
shuāng
xià
lèi
yōu
yōu
zhěn
zuǒ
shū
kōng
shí
nián
jiāng
chú
yuǎn
wàn
qiū
qiān
tóng
yàn
shàng
yún
guī
sài
jiā
rén
zuān
huǒ
yòng
qīng
fēng
qín
chéng
lóu
yān
huā
hàn
zhǔ
shān
jǐn
xiù
zhōng
chūn
chūn
lái
dòng
tíng
kuò
bái
pín
𬞟
chóu
shā
bái
tóu
wēng

译文

清晨重新点燃的灶火腾起第一缕青烟,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只有虚承周举的美意了,严君平卖卦维持生活。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孤舟系岸双目垂泪,卧病伏枕左手在空中写字。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逐句剖析

"朝来新火起新烟":清晨重新点燃的灶火腾起第一缕青烟,

# 新火:重新点燃炊火。古代有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了清明再重新起火的习俗。

"湖色春光净客船":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 客船:诗人所乘之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

# 衔花:少年。衔:一作冲。,绣羽:鸟。美丽的羽毛,指春天丰美的禽鸟。

"红颜骑竹我无缘":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 红颜:儿童。因为儿童大都面容红润。

"胡童结束还难有":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

# 难有:偶尔有之。,胡童结束:少数民族儿童的服装。胡:泛指少数民族。童:儿童。结束:服饰装束。

"楚女腰肢亦可怜":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不见定王城旧处":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

# 定王:刘发。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前二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定王,都长沙。旧注:汉长沙定王发封此。

"长怀贾傅井依然":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 贾傅:即贾谊。,长怀:遐想,悠思。

"虚沾焦举为寒食":只有虚承周举的美意了,

# 焦:宜作周。,沾:润泽。

"实藉严君卖卜钱":严君平卖卦维持生活。

# 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

"钟鼎山林各天性":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

# 天性: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山林:平民和隐者的居住之地,比喻普通人。,钟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这里比喻有权势。

"浊醪粗饭任吾年":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 任吾年:消磨自己剩余的岁月。,浊醪:浊酒。

"此身飘泊苦西东":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

"右臂偏枯半耳聋":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

# 半耳聋:杜甫晚年左耳失聪。

"寂寂系舟双下泪":孤舟系岸双目垂泪,

# 双下泪:两眼流泪。

"悠悠伏枕左书空":卧病伏枕左手在空中写字。

# 书空:这里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伏枕:卧病。

"十年蹴踘将雏远":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

# 将雏:携带幼子。,蹴踘:古代的一种踢球的运动。,十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来至此凡十年有余。

"万里秋千习俗同":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

# 同:同于故乡。指同于唐都长安,可见诗人的恋阙之心。

"旅雁上云归紫塞":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

# 紫塞:泛指北方的关塞。相传秦筑长城时,所用土为紫色,所以说“紫塞”。

"家人钻火用青枫":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 青枫:楚地的一种树木。与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枫,所以钻火用青枫。,钻火: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诗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

"秦城楼阁烟花里":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

# 烟:一作莺。

"汉主山河锦锈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 汉主:代指唐代宗。

"春去春来洞庭阔":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

# 春去:一作风水。

"白𬞟愁杀白头翁":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 白头翁:诗人自谓。,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二首》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七言长律诗。这组诗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第一首诗描绘了诗人初至长安时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诗人目之所及,皆能引发内心兴叹,诗中叙写了自身的悲惨遭遇,末尾以坚守高洁之志收束全篇。第二首诗在内容上承接并延展了第一首的情感脉络,着重叙述诗人每次携家人漂泊异乡时总会逢上清明,强烈地抒发了漂泊无依之感,情感真挚且浓烈。整组诗语言通俗质朴,毫无雕琢堆砌之态,但其蕴含的情感却含蓄深沉,读来耐人寻味。从诗中,我们不仅能窥探出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更能感受到他“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坚守内心、执着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此离开朝延,开始飘泊生涯,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的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来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当时的节日气氛,异域不同的风物,个人的遭际等等,写下了他的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触景伤情、感慨入怀而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第一首诗写的是作者由清明景物有感,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笔。第二首诗的内容是在第一首上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感真挚深切。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含蓄深沉,可以看出诗人的健康状况和他自强不息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对比“绣羽衔花他自得”与“红颜骑竹我无缘”,突出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用典:“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引用东汉刺史周举寒食节禁火三天和西汉严君平卖卜的典故,借古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借景抒情‌:“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凄凉‌。细节描写‌:“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儿童的独特服饰和楚地女子的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诗的开篇,“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紧扣清明时节。古代四季用不同木材取火,清明换的新火,唐宋时还有赐百官的仪式。诗人清晨赶路,看到新火升起,春光明媚,小船在湖面荡漾,“净”字写出了天地澄澈。但“客船”一词,瞬间将他拉回现实——漂泊的处境,让美景反而更显心酸。看到鸟儿自在、孩童嬉戏,他只能感慨“他自得”“我无缘”,尽显倦态。接着,“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描绘湖南当地少数民族孩童独特的服饰,以及楚地少女的柔美,勾勒出一幅清明风俗画。但这欢快场景,不过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悲凉心境。随后,诗人联想到长沙的定王刘发和贾谊,他们失宠远谪的遭遇,与自己何其相似,借古人抒发心中郁愤。最后,“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诗人借寒食典故,自嘲生活穷困,只能靠卖药为生。他向往严君平卖卜后读书的闲适生活,在结句“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中,表明自己不愿攀附权贵,只想平淡度日。第二首诗开篇便感慨:“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短短两句,道尽一生辛酸——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晚年还身患重病,右臂瘫痪、半耳失聪,命运的残酷扑面而来,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基调。第二联“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像两个特写镜头:孤舟停泊,诗人卧病在床,右臂残疾只能用左手写字,却连笔都握不稳,唯有两行泪水默默滑落。“寂寂”“悠悠”叠词强化了孤独感,他仿佛被世界遗忘,漂泊无依、病痛缠身,连倾诉的人都没有,辛酸溢于言表。接着“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借清明时节的打球、荡秋千等游戏抒情。“十年”写时间之长,“万里”写距离之远,十多年来,他带着家人像被踢打的球、荡来荡去的秋千,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荆楚的清明习俗虽与长安相同,却更让他想起随他漂泊的家人,徒增伤感,这两句读来揪心。视线转向自然,“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北归的大雁按时飞向北方边塞,南方人家用青枫取火,南北习俗不同,却让诗人想起长安。他想象着故都的楼阁在烟花中若隐若现,山河一片锦绣,对京华的思念与归乡无望的无奈,在虚实交织的画面中层层递进。最后“春水春来洞庭阔,白𬞟愁杀白头翁”,春水上涨,洞庭湖面愈发宽阔,阻断了归路;湖边白𬞟茂盛,却衬得满头白发的诗人更显凄凉。春去春回,草木荣枯,唯有他衰老多病、滞留异乡,心系家国却无力改变,愁绪随湖水蔓延,道尽人生末路的苍凉。

4. 作品点评

《清明二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在第一首诗里,作者触景生情,看到清明时节的种种景象,内心感慨万千,描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最后以坚守高洁志向的话语作为结尾。第二首诗则主要抒发漂泊在外的感受,情感真挚深切,浓烈而饱满。这两首诗从整体结构来看,有着曲折变化的特点,呈现出回环错落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又有《清明》二长句,云大历四年作,恐即是此诗(按指《小寒食舟中作》)之后二日。后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十六

# 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七言排律,唐人亦不多见。初唐有此。三首(按指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毽篇》)可谓绝唱。其后,则杜工部《清明》二首。此外,何其寥寥乎!

明杨慎《千里面谭》

# 苍郁稳密,当为七言排律第一。

明孙月峰《唐风怀》

# 起四句,竟似贫病孥舟,乞嗟来之食者,有一字近少陵风骨否?因右臂偏枯,而以左臂书空,既可喷饭,只点“左”字,尤为险怪。“蹴鞠”“秋千”,坊间对类:“将雏”、“习俗”,属对殊难。“钻火”句,又犯“朝来新火”。“秦城”二句,街市灯联耳,“汉主”更不可解。“风水”句,亦是吴歌,结句无聊。铺陈情事,则有五言百韵等作;格律精严,则有七言八句,集中偏缺此体,无须蛇足,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又如“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以感愤对悲怆,亦是各意对。诗家得此,出奇无穷,然须无意得之,强造反有痕,又必字字相当,分两一样。

清张谦宜《缆斋诗谈》

# 风致自足,气亦逸宕,何可妄加訾议?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全乎“漂泊”之感,《清明》只用点逗。起四,言“漂泊”而病废,分承说下,但“左书空”似稚。而“莺花”、“锦绣”,亦映带《清明》。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七排聊备一体,元、白颇祖其风调。刘梦得《嘉话》赏此末二句,以为不可及。前首从湖南风景叙起,说到自家;后首从自家老病说起,结到湖南,亦见回环章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