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bié
yǒu
ré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2
yín
zhú
qīng
yān
jīn
zūn
duì
yán
táng
qín
bié
rào
shān
chuān
míng
yuè
yǐn
gāo
shù
cháng
xiǎo
tiān
yōu
yōu
luò
yáng
dào
huì
zài
nián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逐句剖析

"银烛吐青烟":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

# 银烛:明亮的蜡烛。

"金樽对绮筵":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 绮筵:华丽的酒席。

"离堂思琴瑟":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

#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离堂:饯别的处所。

"别路绕山川":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明月隐高树":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

# 明月隐高树: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隐:隐蔽。

"长河没晓天":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

# 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道:一作去。,悠悠:遥远。

"此会在何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开篇以“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出春夜宴别友人的场景,营造出沉静且别意深沉的氛围;接着通过“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巧用对偶,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借景抒情,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哀愁;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以景结情,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后会难期的怅惘。全诗语言风格畅达优美,既有开篇的华丽辞藻,又有其余部分的平淡自然,追求整体的深厚和雅,在结构上精心布局,情景合一,于优美意象中自然流露出离情别绪,尽显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陈子昂所写。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当时陈子昂与友人相聚后即将分别,为抒发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而创作此诗。陈子昂身处这一时期,经历着与友人的聚散,在春夜的离筵上,有感而发写下这首饱含离情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春夜宴别友人的场景,体现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离堂”对“别路”,“思琴瑟”对“绕山川”,对仗工整,从空间和情感角度,生动展现出离情的缠绵。借景抒情:“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借明月隐于高树、长河淹没于晓天的景色,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出离人难舍难分、不得不别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从场景描写入手,“吐”字生动展现出银烛青烟袅袅升腾之态,仿佛离人无言的怅惘情绪具象化,“对”字则刻画了面对华筵,离人唯有借酒消愁的无奈,此联营造出沉静且别意深沉的氛围。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巧用对偶,“离堂”与“别路”、“思琴瑟”与“绕山川”对仗工整,借“琴瑟”指代朋友宴会之乐,源自《小雅·鹿鸣》,以音韵谐调象征情谊深厚,“山川”则表示道路遥远,一“思”一“绕”,尽显离情的缠绵悱恻,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借景抒情,“隐”“没”二字精准地描绘出明月被高树遮掩、长河消失于破晓曙光中的景象,暗示时光无情流逝,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进一步烘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哀愁。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以景结情,描绘友人沿着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渐行渐远的画面,“悠悠”既写道路漫长,又暗示离人思绪悠长,“何年”则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对后会难期的怅惘,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推向高潮,余味无穷,尽显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流畅优美,除首联因场景描写需要适当运用华丽辞藻外,其余文字皆不事雕琢,平实自然。作者追求的是全篇意境的浑厚雅致。清代纪昀曾点评:“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实则承继前人技法。有学者指出其"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亦为夜宴题材。两诗对比可见,陈诗在篇章结构、遣词用句等方面均受谢诗影响,但并未简单模仿,而是推陈出新。谢诗风格直率简洁,陈诗则婉转细腻,结构上更擅长迂回布局:先以浓墨重彩描绘宴酣之盛,继以委婉笔调传递离别之愁,再借时空背景烘托宴聚之久、情谊之深,终以征途展望收束全篇,层次分明。全诗情景交融,情感自然流露于意象描写之中,较普通离别诗更显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八腰字皆仄,不觉其病,然亦当戒。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引田子艺

# 起语奇拔,后来岑参多用此。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引蒋仲舒

# 五、六语佳,第“明月”“长河”似秋夜,不见舂景。

明李攀龙《唐诗选》

# 蒋仲舒以“明月”一联似秋夜,不知“隐”字内已有春在。或以八腰字皆仄为病,若将平声换去“隐”字,有何意味!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雄大中饶有幽细,无此则一笨伯。结宁弱而不滥,风范固存。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清晨送别,乃于隔夜设席饮至天明。此等诗,在射洪最为不经意之作,而后人独推之,何也?此诗不用主句,看他层次照应之法。射洪识见高超,笔力雄迈,胸中若不屑作诗,即一切法若不屑用,故读者一时难寻其端倪,及详绎之,则纵横变化之中,仍不失规矩准绳之妙。此文章中之《国策》《史记》也。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全篇直叙格。拈著便起兴,体极佳。明月已隐高树,长河又没晓天,别思之急可知。用“已”、“又”二字分背面,谓之背面对,使不知此对法,未有不以“隐”,“没”二字为重复者矣。用“此会”二字绾住起处,写景方有着落。此题有一首,“春”字在第二首见,昔人病其五、六不切春景,终管窥之论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陈德公先生曰:第四极作意语,亦乃苍然。“吐”、“隐”、“没”字眼俱高。顾在此家已关深刻,缘其气爽,仍是浑然。 评:第四乃豫道征途阅历,是空际设想语。五、六由昏达旦,启行在即。结黯然神伤,凄其欲绝。

清卢麰、王溥编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哀溺文序》

下一篇:唐·杜甫《清明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