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悲秋强自宽":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 强:勉强。
"兴来今日尽君欢":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 今:一作“终”。
"羞将短发还吹帽":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
# 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笑倩旁人为正冠":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 倩:请。
"蓝水远从千涧落":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
#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高并两峰寒":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 玉山:即蓝田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
# 健:一作“在”。
"醉把茱萸仔细看":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 醉:一作“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九日蓝田崔氏庄》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重阳宴饮诗。描绘了重阳节在蓝田崔氏庄宴饮的情景,诗人由悲秋情绪起笔,在宴饮中借典故自我调侃,又以山水之景烘托氛围,最后发出对明年聚会人员状况的疑问,通过醉看茱萸,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脆弱的感怀与忧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意思是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 分段赏析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开篇点明时节为重阳节,“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诗人因年老而感慨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强自宽”表现出诗人在面对衰老和困境时,努力调整心态,试图让自己宽慰一些。“兴来今日尽君欢”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欢乐心情,尽管内心有悲秋之感,但在友情的温暖下,诗人还是愿意放下忧愁,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时光。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有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颔联通过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形象和心境。“羞将短发”表明诗人因年老而头发稀疏,感到有些难为情,“还吹帽”则暗示了诗人担心帽子被风吹落,暴露自己的衰老。“笑倩旁人为正冠”则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洒脱,他笑着请旁人帮忙把帽子扶正,试图掩饰自己的窘迫。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细微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颈联描绘了蓝田山水的壮丽景色。“蓝水远从千涧落”,描绘了蓝溪的水从千条溪涧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玉山高并两峰寒”,描绘了玉山高耸入云,两峰并立,给人一种冷峻、高远的感觉。“寒”字不仅写出了山峰的冷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尾联由眼前的聚会联想到明年的未知,“知谁健”的疑问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意识到时光飞逝,生命脆弱,明年的此时,不知道还有谁能健在。“醉把茱萸仔细看”则将诗人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象征物,代表着辟邪、长寿和团圆。诗人在醉意中仔细端详茱萸,表现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两句诗深化了全诗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纵横、起伏跌宕,尽显酣畅之势。正如《读杜心解》所评:“字字亮,笔笔高。”诗人内心虽被忧愁填满,却以豪迈之语道出,诗句于慷慨旷放间,满含凄楚悲凉之情,尽显非凡笔力。
# 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耳。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林谦之曰:)如老杜《九日》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士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刘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
宋洪迈《容斋随笔》
# 高适《九日》诗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老杜有“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亦反其事世。结句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与刘希夷“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意同。气长句雅,俱不及杜。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苕溪渔隐曰:此三人(按指杜甫、王维、朱放及诗)类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杨诚斋大爱此诗。以予观之,诗必有顿挫起伏。又谓起句以“自”对“君”,亦是对句。殊不知“强自”二字与“尽君”二字,正是着力下此,以为诗句之骨之眼也。但低声抑之读五字,却高声扬之读二字,则见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细看茱萸”,超绝千古。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郭明龙曰:帽冠既重,落帽有致,正冠何为?翻案之说不然。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叠用,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病……《九日蓝田崔氏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中二字亦虚,工而有力。中唐诗虚字愈多,则异乎少陵气象。
明谢榛《四溟诗话》
# ……“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然(七律压卷之作)竟当于(老杜)四章求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九日》、《登高》……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明胡应麟《诗薮》
# “老去悲秋”篇,本一落帽事,又生“冠”字为对。无此用事法。“蓝水”一联尤乏生韵,类许用诲白语,仅一结思深耳,可因之便浪推耶?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似巧实拙。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一起二语,意凡几折。三、四不胜伤感与时俯仰之情。杨诚斋谓翻案为奇,非也。孟嘉何尝以落帽为风流,子美又何尝以不落为风流耶?五、六雄高气与寒山相敌。结语伤慨留连,味之不尽。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凡雄者贵沉。此诗及“昆明池水”胜于“玉露凋伤”、“风急天高”盖以此。王元美谓七律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似亦笃论,而专取四诗为唐七言压卷,无论老杜至处不在此,即就四诗中已有虚响、沉实之不同矣,不知彼以何者而分虚响,沉实也?特录此黜彼,以存真诗。钟云:二语虽一气,然上语悲,下语谑,微吟自知,不得随口念过(“羞将短发”二句下)。钟云:“健”字妙于立言(“明年此会”句下)。钟云:“仔细看”三字悲甚,无限情事,妙在不曾说出(末句下)。
明钟惺和谭元春《唐诗归》
# 敬夫云:词旨凄壮,其佳处又不当于用旧不用旧、翻案不翻案求之。
清吴煊、胡棠《唐诗归折衷》
# 蒋一葵曰:次,流水联,在七言尤难。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结,达者之言,“仔细”方言而雅。陆深曰:尾联悲,感中顿悟。刘辰翁曰:此诗经诚斋说尽,旧曾手写,误作“好把”,便觉情性甚远,因赞其妙。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尽怀抱。郭正域曰:“明年”句浅时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笔底造工。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陈继儒曰:出世心眼,动人旷怀,古今绝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宽于用意,则尺幅万里矣。谁能吟此而不悲,故曰可以怨。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纪昀;“冠”、“帽”字复,前人已议之。一说“看”谓蓝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凿。许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对起对结者,此诗但对起耳。三、四语一事化用两句,此律诗用事之一法。……五、六写现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学。结句收拾全题,词气和缓有力,而且有味。何义门云:前半跌宕曲折,体势最佳。此贼中作,故尤悲凉。非独叹老而已。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朱瀚曰:通篇伤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三、四,宋人极赞,然犹是明白说话。五、六,蓝田庄之壮观,方是佳句。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羞将短发还吹帽”一句,翻案意足,“笑倩旁人为正冠”,赘景乏味,或当时即事语耶?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陆嘉淑云:此真宋人学而不能到者。吴样农云:此诗毕竟杜律第一。扬诚斋诸公所评不错也。
清刘濬《杜诗集评》
# “仔细看”三字,读之黯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一句翻用孟事。孟落帽犹不知,此则防其落而倩人正之,不拘本事。
明张溥《茧斋诗谈》
# 意颇颓唐,笔则老健。颈联撑柱,自是截断众流之句。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首四句一气,项联用自嘲语,正悲世也。结应转,字字刻挚,字字脱化。五、六写景悲壮称情。用九日事俱用得翻新。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张南士云:此诗八句皆就题赋事,不溢一字。起以“悲秋”、“今日”暗指“九日”二字,然对如不对,奇绝。若“蓝水”二句,世多以写境忽之,此与崔曙“三晋云山”二语正同,正登高也。……至落句之妙,当与万楚《五日观伎》比看。一见续命缕而翻欲死,一见茱萸囊而唯恐不生,本地风光,何其神也?前人亦以此拟三唐第一,要与《黄鹤楼》《卢家少妇》同妙,神品无优劣也。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老去”“兴来”,一篇纲领……字字亮,笔笔高;三、四,宋人极口,然犹是“随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谓“截断众流”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二句直下,中具几许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结处仍与“老去悲秋”相应。“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异乡佳节,写得十分慷慨缠绵。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三、四跳脱有笔致。第六高凉名句,结更不为衰寂,故是警篇。评:三、四一事作两笔写,而意自相承。古人往往有此。末句著“醉把”作趣,然亦从第二“尽君吹”生出,“尽欢”则醉矣,且三、四一联,更是描摹醉态。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
# 借山水无恙,以衬人事难知(“蓝水”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等诗皆生气淋漓,不当专以字句求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下一篇:唐·柳宗元《哀溺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