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nán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dàn
rán
kōng
shuǐ
duì
xié
huī
dǎo
cāng
máng
jiē
cuì
wēi
shàng
kàn
zhào
liǔ
biān
rén
xiē
dài
chuán
guī
shù
cóng
shā
cǎo
qún
ōu
sàn
wàn
qǐng
jiāng
tián
fēi
shuí
jiě
chéng
zhōu
xún
fàn
yān
shuǐ
wàng

译文

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目送江上船载着嘶鸣的马随波而去,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逐句剖析

"澹然空水对斜晖":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

# 对:一作带。,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曲岛苍茫接翠微":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马嘶看棹去":目送江上船载着嘶鸣的马随波而去,

# 波上马嘶看棹去: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波:一作坡。棹:船桨,代指船。

"柳边人歇待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 歇待:等待。

"数丛沙草群鸥散":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

# 数丛沙草群鸥散: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万顷江田一鹭飞":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解乘舟寻范蠡":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

#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独忘机":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 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南渡嘉陵江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勾勒出一幅傍晚江景图,江水在斜阳余晖下波光粼粼,远处曲曲折折的岛屿与青葱的山峦相连。颔联“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生动地描写了江边人们的生活场景,波上有马嘶鸣着看着船离去,柳树下有人休息等待船归来。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进一步描写江边的景色,几丛沙草间群鸥飞散,广阔的江田上有一只白鹭飞翔,画面感十足。尾联“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诗人借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感慨谁能像范蠡一样忘却机心,泛舟江湖呢?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自由洒脱、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温庭筠一生在政治道路上极为失意。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不仅如此,因其言辞常触犯忌讳,得罪了唐宣宗与宰相令狐绹,长期遭受排挤打压。无奈之下,他只能四处漂泊辗转,成为一位落魄流离的才子。这首诗便是温庭筠在利州(今四川广元)渡江途中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利州南渡时所见的江景,包括斜阳映照下的空阔江水、曲岛与翠微相接的苍茫之景,渡口边人马往来、等待乘船的动态画面,以及沙草群鸥、江田白鹭的自然景致。营造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时借范蠡乘舟归隐的典故,体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忘却机心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中,先写远处“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再写近处“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江景,巧妙点出行程的地点与时间——日暮时分的江边渡口。温庭筠抵达嘉陵江畔,首先映入其眼帘的,是开阔澄澈的江面,波光潋滟,夕阳余晖洒下,于水中闪烁摇曳;江岛蜿蜒起伏,岸上的青山翠岚在斜晖笼罩下,一片朦胧苍茫。鉴于此诗旨在描绘渡江之景,首联以此开篇,极为自然流畅。​颔联生动展现人马急切渡江之状:渡船正驶向江心,人和马一同乘船过渡。船至江心时,马儿扬起鬃毛长声嘶鸣,那叫声仿佛冲破波浪传至耳畔;尚未渡江之人(包括诗人自己)则在岸边柳荫下稍作休憩,静静等候渡船从对岸返回。这两联所描绘的景物,皆是诗人在待渡之际于岸边目睹,视角由远及近,从江中延展至岸上,从静态转换为动态,层次井然。​颈联聚焦渡江瞬间:船只划过沙滩,惊起草丛中一群群鸥鸟四散纷飞;回首眺望岸上,广袤的江田连绵万顷,唯有一只白鹭悠然翱翔。此联精妙运用数量词,不仅对仗工整,更深化了诗歌意境。群鸥栖息于沙草之间,暗示天色渐晚,飞鸟纷纷归巢,故而万顷江田之上仅有一鹭自在飞翔。这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有力地烘托出江边的空旷与静谧。​尾联陡然生发,诗人瞬间涌起效仿范蠡急流勇退、纵情江湖的念头。这两句弦外之音是,即便自己怀有淡泊出世、忘却尘世之心,却无人能够理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细致描摹了温庭筠行旅至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在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层次清晰,色彩明丽,动静结合,宛如一幅鲜活的画卷。尤其是颈联,堪称被众人传颂的写景佳句。全诗结尾处触景生情,自然而真切。八句诗中,处处与“水”紧密关联,文辞清新隽永却毫无堆砌之感。在诗歌章法上,此诗独具匠心,不落俗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水带斜晖加“澹然”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澹然”,斜晖“澹然”也。再加“曲岛苍茫”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日愈淡,则岛愈微;渡愈急,则人愈哗。于是而鸥至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豗求归去耶?末以范蠡相讽,正如经云: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上

# 朱东岩曰:一二写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而不然者,不独一利州为然也。五六即“鸥散”、“鹭飞”,以逼出八之“独忘机”三字耳。

清钱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

# “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三四写日虽已晡,人马不堪并渡。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机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当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联野渡如画(“波上马嘶”二句下)。“独”字与“一”字应,与“谁解”字相呼,言独有范蠡忘机,而世人不但不能学,且不能解也(末二句下)。前解写渡,后解因所渡之事而别以兴感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高旷贞优之致,落落不群。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季卿《晴江秋望》

下一篇: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