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dōng
lái
wàn
luàn
dìng
nián
guī
cháng
duàn
jiāng
chéng
yàn
gāo
gāo
zhèng
běi
fēi

译文

春天来临,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战乱平息后,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痛欲绝的是,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

逐句剖析

"东来万里客":春天来临,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

# 万里客:作者自指。作者故乡洛阳在成都东北。,东来:诗中的“东来”,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作“春来”解。

"乱定几年归":战乱平息后,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 几年:犹如何时、几时的意思。,定:一作走。,乱:指安史之乱。

"肠断江城雁":最让我悲痛欲绝的是,那江城的大雁,

# 江城:指梓州。,肠断:指极度悲哀伤心。

"高高正北飞":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

# 正:一作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五言绝句。安史之乱尘埃落定之后,杜甫身陷蜀地,归乡之路遥遥无期。彼时,诗人心怀乡愁,愁绪万千,恰逢雁阵振翅向北,翱翔于天际,直指中原。目睹此景,诗人感慨万千,思及大雁岁岁归巢,而自己却久别故乡,愁肠百结,思绪难平。此诗字里行间,满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亦隐含着对朝廷的挂念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全诗情景相互交融,构思匠心独运,先以直抒胸臆开篇,独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归雁》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虽已平息,然吐蕃铁骑犯境、藩镇势力割据,致使内外交困的唐王朝仍陷动荡之局。诗中“乱定几年归”之叹,实为羁旅万里的诗圣,面对山河破碎、归期难卜的锥心之问。自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携家眷辗转流徙:自洛阳经潼关奔赴秦州,复由陇右转徙入蜀,最终落脚成都草堂。当诗人离故园渐行渐远之际,挥就了这首《归雁》。关于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学界尚存争议:仇兆鳌《杜诗详注》系于广德二年(764年)春诗人重返成都之时,而浦起龙《读杜心解》则考证为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诗人出峡东归之后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归雁》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身处蜀地,归乡之路遥不可及,饱受思乡之苦,愁绪万千。一日,他目睹雁群振翅北飞,直指中原,不禁思绪万千。他感慨大雁尚能年年归巢,而自己却久别故乡,滞留他乡,愁绪愈发浓烈。在这首诗中,诗人深情地寄托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的挂念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全诗巧妙地将情景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绝伦,开篇直抒胸臆,继而借景抒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作为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于何时能够归乡的深切期盼和无奈。这里的“万里客”不仅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也象征着所有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情景交融:诗中“江城雁”“高高北飞”等意象,既实写眼前之景,又暗含诗人对中原故土和朝廷的牵挂。大雁飞向的中原不仅是地理上的故乡,更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融入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

3. 分段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地揭示了诗人漫长的旅途与客居生涯,以及在安史之乱平息后迫切期望重返故乡的心境。自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八年间,杜甫携全家自长安、洛阳辗转逃难,历经秦州,最终流离至四川成都。期间,“东来(春来)”二字不仅标记了季节的更迭,也隐含了诗人自东方故土远徙西方的流离之路。本欲于年初春时,自川北阆州乘舟出渝州,穿越三峡回归河南故里,却因老友严武再次出任东西川节度使,诚挚邀请,杜甫遂改变计划,全家重返成都草堂定居。“万里客”三字,深刻蕴含了诗人多年漂泊的辛酸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尽管时局稍安,理论上应是归乡之时,然而身处成都,那份缠绕心头的归乡之愿,却依然遥不可及,问句之中,尽显诗人归心似箭却又归期无定的焦灼与无奈。末两句则深刻揭示了“肠断”的缘由。正当诗人深陷思乡之苦,愁绪难解之际,一群群大雁正翱翔于成都锦江之上,振翅高飞向北,直指中原,那既是诗人的故乡,也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大雁年年北归,而诗人自己却多年远离故土,此情此景,不禁令他愁绪万千,心绪难平。

4. 作品点评

此诗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其魅力之源,首要在于诗人将满腔真挚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包裹着澎湃的情感力量。再者,不同于常见的归雁题材诗作,往往先细腻描绘大雁之态,再引申抒发情感,此诗却另辟蹊径,开篇即直击心灵,直抒思归之切,率先在读者心中镌刻下深刻的思乡印记。随后,笔触轻轻转向空中翱翔的大雁,借其北归之姿,具象化地承载并展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实现了由情入景、先赋后兴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直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指《归雁》诗是托物以寓意。东来客,赴成都。见江雁北飞,故乡思弥切耳。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乱定几年归,谓如此之乱,定是何年可归也。

清王嗣夷《杜臆》

# 神味高远。旧编广德二年(764年)自梓、闽还成都作,则‘东来’字不合。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益《行舟》

下一篇:唐·姚合《独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