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zhōu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liǔ
huā
fēi
zhèng
xíng
zhōu
yǐn
líng
huā
xìn
liú
wén
dào
fēng
guāng
mǎn
yáng
tiān
qíng
gòng
shàng
wàng
xiāng
lóu

译文

柳花飞入正前行的小船,舟中人俯卧身子采摘菱花,任凭小舟随碧波流转。听闻整条扬子江边都有好风景,我只盼天晴时能登上高楼远眺我的故乡。

逐句剖析

"柳花飞入正行舟":柳花飞入正前行的小船,

# 飞:一作吹。

"卧引菱花信碧流":舟中人俯卧身子采摘菱花,任凭小舟随碧波流转。

# 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信:任凭。,引:采摘。

"闻道风光满扬子":听闻整条扬子江边都有好风景,

#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

"天晴共上望乡楼":我只盼天晴时能登上高楼远眺我的故乡。

# 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舟》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七言绝句,为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首句以动态画面切入,柳絮轻扬入舟,既勾勒出春日行旅的悠然场景,亦暗含漂泊之感;次句描绘诗人慵懒倚卧、随手牵菱、任舟自流之态,闲适笔触下藏着随遇而安的心境。后两句转折自然,诗人听闻扬子江春色正盛,却未耽于赏景,而是待天晴时径直登楼望乡——“共上”二字既呼应舟中同行之人,亦将个体乡愁置于群体性登高情境中,使思乡之情更显深沉。全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于悠然行舟的闲适画面中,将羁旅漂泊与故土之思不着痕迹地交融,语言清浅而情韵悠长,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行舟》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游子思乡诗。为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诗作。描绘了诗人行舟登楼闲适恬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萦怀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两句直白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最后点出他是为登楼望乡而来。自然环境描写:“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倚舟内,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乍看是悠然闲适之态,细品却藏落寞惆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写景。描绘出舟行扬子江时的画面:岸上柳絮纷飞,轻盈飘入舟中,沾上衣襟、拂过鬓角;诗人斜倚舟内,随手牵引着菱花,放任轻舟顺着碧绿江水悠悠东去。乍看是悠然闲适之态,细品却藏落寞惆怅。春日柳絮纷飞本应宜人,可对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又逢春”易勾起思乡情,且柳枝常作送别信物,柳花近身,更添游子的乡愁别绪。后两句“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抒情。前句表明诗人思乡情切,无心赏景,“风光满扬子”仅闻他人所言。身处江南却心系塞北,眼前春景不仅无法愉悦身心,反增思乡愁绪。后句揭晓舟行目的——为登楼望乡。至于为何选“风光满扬子”的晴天登楼,诗中未明言,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索空间,那或许是晴日视野更开阔,便于眺望故乡方向;或许是晴日更衬思乡之孤寂,任人品味其中复杂情思。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精妙之处,恰在于为读者预留了丰沛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未穷,余韵袅袅如绕梁之音,诸多情思隐于字面之外,似有若无的情调与意味,引人遐思、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悲秋》

下一篇:唐·杜甫《归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