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áng
chǔ
shì
fǎn
chū
jiāng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1
yān
mén
guī
yuǎn
chuí
lǎo
tuō
jiā
shā
xiāo
xiū
wéi
cáo
biàn
便
jiā
绿
qiān
suì
shù
huáng
jǐn
槿
shí
huā
bié
yuàn
yīng
xiàn
mén
qián
guì
shuǐ
xié

译文

前往雁门这个地方路途遥远,直到暮年才褪去僧人的衣袍。不必再寄居佛寺作客,此去便在曹溪旁安家。翠绿的琪树是千年的古树,金黄的木槿四季绽放。离别的愁绪该是无穷无尽,看那门前的桂水潺潺西斜。

逐句剖析

"雁门归去远":前往雁门这个地方路途遥远,

"垂老脱袈裟":直到暮年才褪去僧人的衣袍。

"萧寺休为客":不必再寄居佛寺作客,

"曹溪便寄家":此去便在曹溪旁安家。

"绿琪千岁树":翠绿的琪树是千年的古树,

# 树:一作叶。,琪:一作筠。

"黄槿四时花":金黄的木槿四季绽放。

"别怨应无限":离别的愁绪该是无穷无尽,

"门前桂水斜":看那门前的桂水潺潺西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杨处士叔初卜居曲江》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五言律诗,亦有说法认为是杨炯所作。诗中借“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等意象,勾勒出友人杨处士晚年归隐曲江的生活画卷;“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等句对仗工稳,细致摹写自然景致;尾联“门前桂水斜”则以景收束,将离别时的愁绪寄寓其中。此诗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八,押麻韵,鲜明体现了许浑“偶对整密”的律诗创作特点。作为晚唐律诗的代表人物,许浑向来以善写水雨意象著称,这首诗也同样流露着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许浑晚年,映现出他与方外之士往来的生活轨迹。诗中“杨处士叔初”是许浑的友人,从“垂老脱袈裟”一句推测,这位主人公当是晚年舍弃佛衣、归隐俗世的士人。而曲江在唐代属京城周边的名胜之地,向来是文人雅士选择隐居的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杨处士脱离僧籍、归隐曲江的闲适前景,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怅惘,字里行间交织着对友人选择的认同与离别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尾联“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将离别的愁绪直白道出,诗人没有继续描写离别之怨的具体情态,而是以这一静穆又绵长的水景作结。那无声流淌的桂水,仿佛成了“别怨”的载体,水流的“斜”与“远”,暗合离人渐远、愁绪蔓延的意态;水的连绵不绝,又恰似“无限”别怨的悠长难断。将难以言说的不舍与怅惘,都融入自然之景中,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里自然延伸,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点明杨处士的去向与人生选择,远离雁门,在暮年脱去袈裟、告别僧徒身份。颔联“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则进一步交代其归宿,不再以寺院为客居之所,而是在曹溪(此处代指曲江归隐之地)安身成家。这两联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脱袈裟”“便寄家”等词语,暗含诗人对友人垂老归乡、回归世俗生活的理解与认同,为后文的离别愁绪铺垫了平和的基调。颈联“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以细腻笔触描绘曲江居处的景致,千年不凋的绿琪树、四季绽放的黄槿花,勾勒出一幅清幽雅致、生机盎然的画面。这里的景物不仅是对归隐环境的实写,更象征着归隐生活的宁静与悠长,既呼应了友人“反初卜居”的选择,也从侧面反衬出离别后的失落,如此美好的居所,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共赏,暗含淡淡的怅然。尾联“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收束于直接抒情与景物烘托。“别怨无限”直白点出离别带来的深厚愁绪,而“门前桂水斜”则以门前缓缓流淌的桂水作结,水流悠悠仿佛载着无尽的别情,将抽象的“别怨”寄托于具象的流水之中,让不舍之情在宁静的景物中更显绵长,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紫骝马》

下一篇:唐·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