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1
xiá
zhòng
zhōu
yóu
jīn
biān
kòng
liú
shé
gōng
bái
jiàn
pèi
chì
róng
qiū
lái
nán
hǎi
cháng
míng
xiàng
běi
zhōu
xiōng
jīn
wèi
miè
huà
fēng
hóu

译文

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逐句剖析

"侠客重周游":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

# 重周游:喜欢四处游历。,侠客:古代称那些急人危难,抑强扶弱的人为侠客。

"金鞭控紫骝":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 控:驾驭。

"蛇弓白羽箭":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

# 白羽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

"鹤辔赤茸秋":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 赤茸秋:红色的秋带。茸,同“绒”。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鹤辔:白色的缰绳。鹤,色白如鹤羽。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发迹来南海":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

# 南海:泛指南部边疆。,发迹:指建功立业。

"长鸣向北州":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 北州:泛指北部边地。

"匈奴今未灭":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

#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散居于大汉南北,过游牧生活,精于骑射。两汉时期经常侵扰汉朝边地,构成汉朝的主要边患。

"画地取封侯":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 画地:划分土地,又称裂地。古代划分土地以封爵,故称“画地取封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紫骝马》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以精美的意象烘托勾勒侠客驾驭紫骝马的飒爽英姿,后四句直抒胸臆展现其壮志情怀。全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风格雄浑,塑造出一位骑着紫骝马欲征战沙场、以消灭匈奴为己任的“侠客”形象。体现了唐代士人普遍存在的报国热情与建功理想,也寄寓了诗人渴望有所作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杨炯赴京应制举,获补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幸得中书侍郎薛元超赏识举荐,逐步升迁至詹事司直,兼任崇文馆学士,此际杨炯仕途顺遂。这首诗作或成于该时期,借此倾诉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紫骝马》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豪放诗作。这首诗体现了唐代士人普遍存在的报国热情与建功理想,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有所作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以烘托手法刻画“侠客”。先写“侠客”武器蛇弓、白羽箭,既为兵器,也暗示当时局势紧张。再写紫骝马装饰,白色缰绳与毛茸茸的红色佩带,彰显好马配好鞍,进一步烘托“侠客”不凡气质。​直抒胸臆:“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侠客”豪情壮志,点明此行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诗句既写出侠客的侠肝义胆,也融入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与个人理想。虚实结合:“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作为诗中“转”的部分,从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抒情。表面写紫骝马,实则交代“侠客”来历与目的地。“长鸣向北州”虚实结合,实写马向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用典:“蛇弓白羽箭”​,“白羽箭”典出《北史·突厥传》:隋炀帝曾赐突厥首领射匮“桃竹白羽箭”,并告诫“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后以“白羽箭”象征紧急军情或精良武器。“蛇弓白羽箭”以“白羽箭”呼应典故,既点明侠客装备的精良,又暗含边疆战事紧迫的背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两句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重”字既暗示战争再度爆发,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满腔激情。诗人不直接刻画“侠客”形象,而是着重描写其手中马鞭与胯下紫骝马,以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中的“控”字生动传神,既凸显“侠客”强壮有力与杀敌决心,也展现出紫骝马的高大威猛。​颔联“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两句继续以烘托手法刻画“侠客”。先写“侠客”武器蛇弓、白羽箭,既为兵器,也暗示当时局势紧张。再写紫骝马装饰,白色缰绳与毛茸茸的红色佩带,彰显好马配好鞍,进一步烘托“侠客”不凡气质。​颈联“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作为诗中“转”的部分,从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抒情。表面写紫骝马,实则交代“侠客”来历与目的地。“长鸣向北州”虚实结合,实写马向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既照应首句“重周游”,也点明原因——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饱受欺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尾联“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侠客”豪情壮志,点明此行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承接“长鸣向北州”,交代“长鸣”缘由,呼应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既写出侠客的侠肝义胆,也融入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与个人理想。

4. 作品点评

全诗气势连贯,笔锋遒劲,生动勾勒出一位驾驭紫骝骏马、英气逼人、志在四方的侠客形象。诗中借侠客之姿,淋漓尽致展现出为国立功的激昂战斗精神。这位少年英雄将战争艰辛、生死考验抛诸脑后,其无畏气概尽数通过胯下骏马得以彰显。字里行间,意气飞扬、豪情满溢,恰似那个时代精神的鲜活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按指前四句)六朝遗韵,辏砌少气格,后四句迥异矣。

明顾璘《批点唐音》

# 亦是怀才思奋之意,机神玄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折杨柳》

下一篇:唐·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