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é
yáng
liǔ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1
biān
yáo
zhēng
rén
huán
qiū
róng
diāo
cuì
bié
lèi
sǔn
hóng
yán
wàng
duàn
liú
xīng
驿
xīn
chí
míng
yuè
guān
gǎo
zhēn
chù
zài
yáng
liǔ
kān
pān

译文

边疆遥远得没有尽头,出征的人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秋天的肃杀之气使翠绿的树叶凋零,离别的泪水损伤了美丽的容颜。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来自流星译的消息,心思早已飞到了明月关。丈夫如今在何处,只有杨柳依旧值得攀折寄托相思。

逐句剖析

"边地遥无极":边疆遥远得没有尽头,

# 遥:一作迷。

"征人去不还":出征的人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秋容凋翠羽":秋天的肃杀之气使翠绿的树叶凋零,

"别泪损红颜":离别的泪水损伤了美丽的容颜。

"望断流星驿":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来自流星译的消息,

"心驰明月关":心思早已飞到了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丈夫如今在何处,

"杨柳自堪攀":只有杨柳依旧值得攀折寄托相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杨柳》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征人离别与思妇的哀愁,展现了深沉的离情别绪,也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它以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分离与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艺术表现力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将边塞的苍茫与内心的柔情巧妙结合,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开篇点明边地的遥远辽阔,征人一去未归,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又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思念与悲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迅速感受到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深深牵挂和担忧。颔联“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此联借景抒情,以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如翠羽般美丽的事物都在秋容中衰败,来比喻思妇因离别之泪而憔悴的容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时光流逝和思妇内心的痛苦,突出了离别的哀伤。颈联“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望断”和“心驰”两个词语,将思妇的情感推向高潮。她极力远望流星驿的方向,目光仿佛要望穿一切,而心早已飞向明月关,那里是征人戍守的地方,体现出思妇对征人无时无刻的思念和牵挂,以及期盼征人归来的急切心情。尾联“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藁砧”代指丈夫,思妇发出丈夫身在何处的疑问,流露出她的迷茫与无助。而眼前只有杨柳可供攀折,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这里既暗示了思妇与征人的离别,又表达出思妇对相聚的渴望,在无奈与惆怅中,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下一篇:唐·杨炯《紫骝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