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ōu
zhōu
gōng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1
gōu
xiāng
sòng
zhēng
pán
huán
yán
xiào
fāng
yōu
wèi
kuān
bēi
liáo
quàn
jiǔ
zàn
wéi​​
huān
bié
hòu
fēng
qīng
jūn
shǔ
nán

译文

在皇城的御沟畔为你送行,远行的马儿徘徊踟蹰不前。谈笑间离别的时刻已然临近,独留的离愁始终萦绕心间。举起酒杯暂且劝饮这饯行酒,强忍泪水暂时装出欢颜。待到别后清风徐来的夜晚,必会挂念你在艰险的蜀道间。

逐句剖析

"御沟一相送":在皇城的御沟畔为你送行,

"征马屡盘桓":远行的马儿徘徊踟蹰不前。

"言笑方无日":谈笑间离别的时刻已然临近,

"离忧独未宽":独留的离愁始终萦绕心间。

"举杯聊劝酒":举起酒杯暂且劝饮这饯行酒,

"破涕暂为欢":强忍泪水暂时装出欢颜。

"别后风清夜":待到别后清风徐来的夜晚,

"思君蜀路难":必会挂念你在艰险的蜀道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梓州周司功》是初唐杨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绘送别场景,暗含不舍与徘徊的复杂心绪。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的留恋,也藏着自身前路未卜的怅惘。颔联直抒离别后的愁苦,强调相见无期的失落。既写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也暗合诗人自身被贬、孤独无依的处境,使“离忧”更添沉重。颈联刻画离别时的强作欢颜,藏着更深的无奈与酸楚。这种“强欢”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力,更强化了离别的苦涩。尾联由眼前离别延伸至别后思念,融入对蜀道艰险的担忧,情感余韵悠长。将个人情思与地域特征结合,使离别之愁与对蜀道艰险的感慨交织,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垂拱二年(685年),杨炯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反武起事而受株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他沿金牛道入蜀赴任,途中写下《送梓州周司功》,这首诗既是与同僚分别时的惜别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以送别同僚为核心,融个人贬谪的愁绪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于一体。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御沟”(送别地点,暗含京城的背景)、“征马”(远行的载体,象征离别)、“举杯”“劝酒”(饯别时的动作,传递不舍)。“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破涕”(离别时的情态,悲中强作欢颜)、“风清夜”(别后的想象场景,衬思念)、“蜀路”(友人前往的远方,暗含旅途艰险)。对比:“言笑方无日”与“破涕暂为欢”的对比:前句写别后再无欢笑之日的悲伤,后句写饯别时强颜欢笑的短暂,“暂为欢”的“暂”字,显露出欢笑是刻意为之,背后是“言笑无日”的长久忧愁,以短暂的“欢”反衬深沉的“忧”,让离别之苦更显真切。虚实结合:前六句聚焦眼前实景,“御沟相送”的地点、“征马盘桓”的情态、“举杯劝酒”“破涕为欢”的动作与神态,细腻刻画了饯别时的细节,是诗人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真实画面,为情感铺垫。尾联“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转向想象,设想离别之后,在风清月明的夜晚,自己会因思念友人而担忧他行走蜀路的艰难。“别后”的场景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诗人由当下离别延伸出的虚想,将离别时的不舍推向别后的绵长思念,让情感突破时空限制,更显深沉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描绘送别场景,暗含不舍与徘徊的复杂心绪。“御沟”指京城的护城河,点明送别地点在京城;“征马屡盘桓”以马儿徘徊不前的细节,侧面烘托出送者与行者之间难分难舍的氛围。诗人此时正处于被贬赴蜀的境遇中,送别同僚的场景更添一层漂泊感,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的留恋,也藏着自身前路未卜的怅惘。颔联“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直抒离别后的愁苦,强调相见无期的失落。“言笑方无日”感叹此后再难有一同谈笑的日子,直接点出离别带来的隔绝;“离忧独未宽”则聚焦内心的忧愁——这份因离别而起的愁绪,始终无法排遣。此联将首联的含蓄转为直白,既写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也暗合诗人自身被贬、孤独无依的处境,使“离忧”更添沉重。颈联“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刻画离别时的强作欢颜,藏着更深的无奈与酸楚。离别之际,诗人举杯劝酒,强忍着泪水故作欢颜。“聊”“暂”二字极妙,点出这份“欢”是短暂且勉强的——明知别后难再聚,却只能以一杯酒、片刻笑语掩饰内心的悲痛。这种“强欢”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力,更强化了离别的苦涩。尾联“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由眼前离别延伸至别后思念,融入对蜀道艰险的担忧,情感余韵悠长。诗人想象别后在清风明月的夜晚,定会深深思念友人;而“蜀路难”既点出友人(或诗人自己)将赴的梓州地处蜀地,路途艰险,也暗含对友人前路的牵挂与担忧。此联将个人情思与地域特征结合,使离别之愁与对蜀道艰险的感慨交织,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别出心裁地将送别主题与蜀道地理风貌相融合,其中“蜀路难”的表述早于李白的《蜀道难》,成为唐代蜀道诗系列的重要发端。杨炯运用虚实交织的笔法,既刻画了“御沟”“白马”等具体可感的送别场景,又营造出“思君蜀路难”的意象空间,为后世蜀道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紫骝马》

下一篇:唐·杨炯《刘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