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ǒu
rén
shǔ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jiàn
shuō
cán
cóng
xíng
shān
cóng
rén
miàn
yún
bàng
tóu
shēng
fāng
shù
lǒng
qín
zhàn
chūn
liú
rào
shǔ
chéng
shēng
chén
yīng
dìng
wèn
jūn
píng

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逐句剖析

"见说蚕丛路":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

#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见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崎岖不易行":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

#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着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

#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芳树:开着香花的树木。

"春流绕蜀城":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升沉应已定":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

#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不必问君平":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友人入蜀》为唐李白所作。此诗是送别之作,借写蜀道艰险与蜀地风光,表达对友人关切。首联点明蜀道崎岖难行;颔联夸张描绘蜀道险峻;颈联展现蜀地秀丽景色;尾联用典宽慰友人看淡仕途。诗中运用夸张、借景抒情等手法,风格清新俊逸,将送别情与人生悟巧妙融合,是送别诗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送别的地点位于秦地。作于公元743年,即唐玄宗天宝二年。彼时,李白身处长安,正值他遭受朝廷权贵排挤打压之际,在此背景下,为即将入蜀的友人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友人入蜀途中的艰难险阻,体现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友人看淡仕途升沉,不要过于执着功名利禄,全诗在送别之情中融入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夸张:“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夸张地写出蜀道中山势的险峻,山仿佛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在马头边升腾,生动地表现出旅途的艰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烘托:“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通过描述蜀道的崎岖难行,烘托出友人入蜀旅途的艰辛,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借景抒情:“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描绘出蜀地春日树木繁茂笼罩栈道,江水环绕蜀城的美景,借景抒情,在表达对蜀地风光赞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即将前往蜀地的复杂情感。用典:“不必问君平”,运用严君平的典故。严君平是西汉隐士,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这里借典劝友人不必过于在意仕途的升沉,顺其自然,表达对友人的劝慰。

3. 分段赏析

首联落笔,便切入入蜀之路的描绘,“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开篇点题。在与友人即将分别之时,李白以温和的口吻,关切叮嘱:听闻那通往蜀地的道路,崎岖坎坷,一路上山峦连绵,行走颇为艰难。此句语调平稳,恰似挚友间家常般的轻言细语,尽显诚挚与恳切。这与《蜀道难》开篇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般饱含激昂情感的感叹截然不同。此处,李白仅以平静的叙述口吻,且用“见说”一词,表意委婉,不着痕迹地引出送别之意。颔联紧承首联,对“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展开更为细致入微的刻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友人踏上这狭窄的栈道前行,两侧山崖如利刃般迎面耸立,仿佛从人的脸颊边陡然升起;而云雾则缭绕在马头四周,如丝丝缕缕的轻纱,伴随马蹄的节奏升腾翻涌,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起”与“生”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堪称精妙,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栈道狭窄逼仄、地势险峻高危的特点,诗人凭借奇谲的想象,营造出一种奇幻美妙的境界,使诗句充满灵动的气韵。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此联中“笼”字堪称诗之“眼”,用得精妙绝伦,生动传神且意蕴丰富。其一,从远处眺望,山岩峭壁上生长的树木,枝叶繁茂,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将栈道笼罩其中。要知道,秦栈乃是从秦地(今陕西省)通往蜀地的栈道,多建于山岩之间,路面狭窄,道路两旁并不会大面积地生长树木,“笼”字精准地描绘出栈道上的林荫是由山上树木自上而下覆盖形成的独特景致。其二,此字与前文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展现出春日山林的生机勃勃、繁花似锦之态。再者,“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对仗工整,凝练的语言将蜀道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前句勾勒出山上蜀道的葱茏景致,后句则描绘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的灵动之美。远近之景相互配合,彼此映衬,宛如一幅色彩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美不胜收。诗人以这般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蜀道美景,对于即将踏上入蜀之旅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温暖的抚慰与鼓舞。尾联笔锋一转,再次点明主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深知友人入蜀意在追逐功名利禄,因此在临别之际,以意味深长的话语相劝:个人的仕途兴衰、官爵升降,或许早已命中注定,又何必去询问像严君平那样善于占卜之人呢?西汉时期的严遵,字君平,他淡泊名利,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李白巧妙借用严君平这一典故,委婉地劝诫友人,莫要深陷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之中。这寥寥数语,不仅饱含着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更融入了自身的身世感慨,言辞含蓄委婉,情深意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独具魅力,整体风格清新俊逸,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感受。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严谨,堪称精妙绝伦。颔联以奇崛之笔,描绘出蜀道之艰难险阻,其语意险峻,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蜀道的崎岖难行;而颈联却画风一转,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纤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出蜀地风景的宜人之处,让人顿感欣然。这种从极言艰难到描绘可乐风景的转变,体现出诗人笔力的大开大阖与顿挫有致,使得整首诗在短短几句间,变化万千,令人赞叹。诗歌的结尾,以恰到好处的议论收束,不仅点明了主旨,还巧妙地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长的韵味。这种以议论作结的方式,让诗歌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更具深度与内涵,使读者在领略了诗中的自然风光与情感起伏后,能进一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气清裁密,五六音节直似戛石铿丝。

明高棅《唐诗正声》

# 胡元瑞曰:结句更精。亦真亦幻(“山从”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用蜀事贴切。末二句达生之言。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三、四语佳,第未秀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前四句一气盘旋。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一

# “山从”二句,奇景奇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评:三、四警削语,时出句尤异。五、六秀润矣。“笼”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举及君平,当非硬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起浑雄无迹。又曰: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山从”二句下)。又曰:牢骚语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按指“山从人面起”),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言,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纪昀: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下一篇:唐·刘禹锡《始闻秋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