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gāo
gō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īn
huā
zhé
fēng
mào
bái
xiǎo
chí
huí
piān
piān
guǎng
广
xiù
niǎo
hǎi
dōng
lái

译文

缀着金花的翻折状风帽,白马缓缓地徘徊。轻快地舞动着宽大的衣袖,好像是从海东飞来的鸟儿。

逐句剖析

"金花折风帽":缀着金花的翻折状风帽,

# 折风帽:《北史·高句丽传》:人皆头著折风,形如弁,士人加插二鸟羽。折风:当时高丽人戴的一种帽子,尖圆顶,形状像我国古代的弁冠。有的在帽顶插两根鸟羽,有的在帽上饰以紫罗或金银。

"白马小迟回":白马缓缓地徘徊。

# 白马小迟回:谓白马踏着轻快的舞步款款向前。迟回:即徘徊。

"翩翩舞广袖":轻快地舞动着宽大的衣袖,

# 广袖:宽大且长的衣袖。,翩翩:轻快飞舞的样子。

"似鸟海东来":好像是从海东飞来的鸟儿。

# 海东:主要指渤海以东的辽东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高句丽》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聚焦于对朝鲜族舞蹈与服饰的描写。诗人精准捕捉民族服装的独特特征:风帽上插饰鲜花,骑马者姿态翩翩;宽大的衣袖在舞蹈中舒展,双臂张开时如鸟儿展翅般轻盈柔美。来自东部边疆的高句骊人,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引发诗人浓厚兴趣,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切的喜爱之情。诗的首两句以“金花”与“白马”形成工整对仗,既凸显民族特色,又以绚丽色彩勾勒画面,仅二十字便生动传神地展现出高句骊人美丽大方、善舞热情的形象特质。整首诗简洁明快,通过对服饰、动作的细腻刻画,鲜活呈现了唐代边疆民族的风情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异域风情的诗。描绘了高句丽人头戴饰有金花的折风帽,骑着白马缓缓徘徊。其中舞者挥动广袖翩翩起舞,姿态翩翩犹如从海东飞来的鸟儿。通过对高句丽人的服饰、坐骑及舞蹈的描写,营造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氛围,表达了对高句丽人独特风采和优美舞姿的赞美,展现了异域文化的魅力。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诗人选取高句丽人最具特征的穿戴与动态——头戴缀有“金花”的折风帽(据《北史》记载,折风帽“形如弁,贵人饰以金银”),骑乘白马缓步徘徊(“小迟回”)。通过简洁的白描手法,仅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人物的服饰特色(色彩鲜明的“金花”与“白马”)和举止神态(从容洒脱的“迟回”),以细节传递民族风情,画面感极强。联想:“似鸟海东来”,此句通过联想完成精神层面的升华——将舞者比作“海东鸟”,既呼应其来自东部边疆的地域特征,又以鸟的自由迅猛喻指舞姿的矫健灵动,更暗合诗人对自由超脱精神的向往。象征:“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通过色彩象征人物气质——“金花”象征华贵超脱,“白马”象征高洁不染,二者叠加凸显高句丽人既具民族特色又从容优雅的形象,与李白“鄙弃庸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取向相契合。白描:“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诗句以直白简练的语言描摹人物形象,“金花折风帽”直接勾勒头戴饰有金花的折风帽的装束,“白马小迟回”简洁描绘白马缓步停留的姿态,“翩翩舞广袖”直白展现广袖舞动的动态,末句“似鸟海东来”以白描式比喻将舞者动作比作海东青。全诗不用修饰性词语,通过服饰、坐骑、舞姿的直接刻画,自然呈现民族特色服饰与骑乘文化,同时借“海东青”意象暗喻人物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以白描手法实现形象塑造与情感寄托的统一。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李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具匠心,开篇便如《北史》记载,聚焦于人物头戴的“折风”帽——帽檐前伸,缀有“金花”,并“加插二鸟羽”。这种轻便随意的帽子,既给人以威武之感,又透出超脱、自由的气质,诗人以帽映人,借服饰细节刻绘人物形象。紧接着写人物骑乘的白马,“迟回”本指迟疑徘徊,此处用以形容骑马姿态,既暗示马技娴熟,又勾勒出人物洒脱悠然、从容不迫的气质。后二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进一步活化人物形象,直击乐舞者的动态。宽大衣袖随舞姿翻卷,轻盈飘逸;结句以“海东青”这一产于黑龙江下游的矫健鸷鸟作比,既状舞姿之迅猛灵动,更凸显人物神采飞扬的气韵,将形体描写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自由意象。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简洁生动的笔墨著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李白创作此诗时,虽比北周王褒的《高句丽》晚了约二百年,且距唐王朝摧毁高句丽政权已近百年,但诗人以精妙笔触鲜活再现了高句丽人的形象,为我国古代多民族的历史生活画卷增添了栩栩如生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杂曲歌辞 悲歌行》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 其五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