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晨光内":小雨在清晨的微光中闪烁,
# 晨光:早晨的阳光。
"初来叶上闻":初次落在树叶上便能听见声音。
# 闻:听到。,初来:新来,刚来。
"雾交才洒地":雾气交织时,雨点滴落地面,
"风逆旋随云":遇到逆风,又旋转着随云飘散。
# 旋:转动。,逆:一作折。
"暂起柴荆色":它暂时给柴门和篱笆添上了湿润的色彩,
#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轻沾鸟兽群":轻轻地沾湿了鸟兽的群体。
"麝香山一半":麝香山被雨水笼罩了一半,
"亭午未全分":到了正午时分,山景还未完全显露分明。
# 亭午:正午。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清晨微雨为题材,描绘了清晨小雨的景象。通过“叶上闻声”“雾洒随风”等细节,多角度摹写雨的形态与动态。诗中“麝香山一半”延伸空间视野,“亭午未全分”点明时间推移,既紧扣“晨雨”主题,又展现自然生机,体现了杜甫“字字实写”的写实功力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从视觉“小雨晨光内”写看到晨光中的小雨,从听觉“初来叶上闻”写听到雨落在叶上的声音,多角度地写出了晨雨刚到时的情景,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雨景,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烘托:“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通过描写雾气与雨相交、风使雨随云的动态,烘托出晨雨的轻盈和变幻无常,侧面展现了雨的特点,让读者对晨雨的形态有更生动的认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对偶:如“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等,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在形式上使诗歌更加工整,有助于诗人更凝练地表达晨雨的不同状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分段赏析
《晨雨》首联写清晨时分,在熹微的晨光之中,细细的小雨飘落下来,诗人最先听到的是那雨点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这一联点明了时间是清晨,事件是小雨降临,多感官从视觉“小雨晨光内”写看到晨光中的小雨和从听觉“初来叶上闻”写听到雨落在叶上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小雨初至时的静谧与清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清晨的宁静氛围。颔联雾气与小雨交织在一起,雨才刚刚洒落到地面,却又因为逆风的缘故,雨丝随着云朵旋转起来。此联描绘了雨在雾气和风中的动态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晨雨的轻盈和灵动,进一步渲染了雨景的美妙与奇幻。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这场小雨暂时让柴门的颜色变得鲜亮起来,同时又轻轻地沾湿了周围的鸟兽群。“暂起柴荆色”写出了雨后环境的清新变化,“轻沾鸟兽群”则细腻地表现了雨的轻柔,体现出大自然在雨中的生机与活力。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雨中的山有一半弥漫着如同麝香般的气息,即便是到了正午时分,那雨雾和香气还没有完全消散。这一联通过描写雨中山的气味和雨雾的持久,进一步烘托出晨雨带来的独特氛围,给人以悠长的回味,让人感受到雨后山林的清幽与静谧。
4. 作品点评
《晨雨》通过清新自然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韵味的晨雨图景。诗人的笔触由晨至午,由近及远,由听觉到视觉,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捕捉晨雨自然细微之美。诗中“叶上闻”“轻沾鸟兽”等细节刻画入微,既具画面感又含生命气息。诗人将晨雨的动态与山色的静态结合,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体现了杜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
上一篇:唐·杜甫《暮春》
下一篇:唐·孟浩然《济江问舟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