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送壮士":从北庭送来了众多壮士,
# 北庭:北庭都护府。
"貔虎数尤多":其中精锐的将士数量尤其多。
# 貔虎:这里是比喻勇猛的将士。
"精锐旧无敌":这些精锐的将士过去作战无敌,
"边隅今若何":如今在边疆地区的情况不知如何了。
"妖氛拥白马":叛乱的妖气围绕着“白马小儿”,
# 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元帅待雕戈":元帅正等待着挥舞精美的戈戟去征战。
# 雕戈:镌有花纹的戈。亦泛指戈。
"莫守邺城下":不要只是死守在邺城之下,
"斩鲸辽海波":应该像斩杀鲸鱼一样在辽海之上消灭叛军。
# 辽海:这里指叛贼史思明的老巢。,斩鲸:斩首。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诗歌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既描述了战争的场景和形势,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平叛战争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以“斩鲸”比喻平定叛乱、征服强敌,表达了诗人渴望迅速平息叛乱、拯救国家的急切心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战略眼光。
3. 分段赏析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首联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军事场景,从北庭送来众多英勇的将士,“貔虎”这一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将士们的威武和精锐。此句不仅体现了朝廷为平叛所做的努力,也为全诗奠定了紧张的氛围。“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颔联通过对比,过去将士们作战无敌,而现在边疆的局势却未知。这种对比突出了局势的变化,流露出诗人对战争形势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可能担心即使有精锐的将士,也难以迅速平息叛乱。“妖氛拥白马,元帅待彫戈。”颈联中“妖氛”形象地描绘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拥白马”则具体指出了叛军的势力。“元帅待彫戈”表现出元帅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等待着挥舞戈戟去征战。此句既展现了叛军的猖獗,又体现了朝廷军队的积极应对。“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尾联诗人直接向元帅进言,“莫守邺城下”否定了消极防御的策略,“斩鲸辽海波”则提出了主动出击、在辽海之上歼灭叛军的建议。“斩鲸”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渴望迅速平息叛乱、拯救国家的急切心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战略眼光。
上一篇:唐·孟浩然《早发渔浦潭》
下一篇:唐·夷陵女郎《空馆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