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zhòu
jiè
jīng
jìn
yuǎn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jīn
jīng
fēng
shí
zhù
lái
shān
chuān
shū
wèi
xíng
fāng
yōu
zāi

译文

京城里的铜柱远离了,扶风县的石柱迎面来。山山水水依然没个完,前面的路程正遥远呢。

逐句剖析

"帝里金茎去":京城里的铜柱远离了,

# 金茎:铜柱。汉武帝为求神仙,在建章宫造高台,台上立二十丈高的铜柱,柱端置仙人掌,掌上托承露盘,以承接天露。,帝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即京都。

"扶风石柱来":扶风县的石柱迎面来。

"山川殊未已":山山水水依然没个完,

# 殊:犹,还。

"行路方悠哉":前面的路程正遥远呢。

# 悠:长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首句意为辞别长安皇家宫阙,次句即指行至扶风地界。后两句“借山川连绵不绝,寄寓行程迢遥悠长的感慨。诗中“金茎”“石柱”等意象,既显现实景物,亦隐喻离京心境,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作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当年王勃因撰写《檄英王鸡》一文遭唐高宗责难,被逐出沛王府。离京后,王勃西行前往秦州,途经扶风时写下此诗,以抒发旅途跋涉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绘了诗人辞别京都长安,远赴扶风途中的所观所悟,抒发了对迢遥行程与雄浑山川的纷繁心绪。

2. 分段赏析

“帝里金茎去”一句写离开京城的情景。“帝里”指京都长安,“金茎”原指汉代长安建章宫的铜柱,此处代指皇家宫阙,“去”字点明行程的起点与远离的态势,简洁勾勒出诗人辞别都城的画面,暗含对故地的疏离感与行程的开端。“扶风石柱来”一句写抵达扶风的情形。“扶风”为唐代行政区划,“石柱”或指当地标志性景物,“来”与上句“去”,既表明行程的推进,亦以“石柱”的具体意象暗示扶风地界的到来。“山川殊未已”一句聚焦途中所见之景。“山川”概括自然地貌,“殊未已”谓绵延不尽,极言旅途所见的山川辽阔无垠,既承接前两句的空间转换,又以“未已”的持续状态,强化行程的漫长感,为下句抒情作铺垫,景语中已见路途茫茫的苍茫意味。“行路方悠哉”一句直抒行路感慨。“行路”紧扣诗题“离京浸远”的主题,“方悠哉”以“悠哉”状道路悠长,“方”字暗含“正逢”“正感”之意,既实写地理距离的遥远,亦虚传心理上的绵长慨叹——山川无尽,行路悠悠,将离京后的漂泊感、对前路的未知感,融于“悠哉”的咏叹中,语简而意深,余味随“悠”字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下一篇:唐·王勃《赠李十四四首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