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guǎng
广
hàn
shān
yǒu
zhú
míng
shēng
xiàng
nèi
shì
běn
xiū
jīng
cuán
gēn
cóng
zhī
zhě
huò
zhì
bǎi
qiān
zhū
yān
ér
yíng
jié
zhǐ
hào
shì
jūn
wéi
jiē
tíng
zhī
wán
yān
jiē
fēi
suǒ
yǒu
nǎi
yǒu
yàn
liú
zhī
dòng
xiāng
guān
zhī
zhě
gài
gāo
jié
ér
xīng
tàn
lǎn
jiā
míng
ér
guī
suì
wéi
yuē
yǒu
zhú
shēng
gāo
bēi
zuǒ
lián
yáo
dài
yòu
qióng
zhī
hèn
yōu
zhī
fāng
shǎng
jiē
jūn
hóu
zhī
zhī
wèi
dān
qiān
róng
绿
chí
lǐn
lǐn
ér
yóu
zài
cāng
cāng
ér
wèi
yán
zhī
róng
mào
chōng
jiē
tíng
zhī
ěr
huà
jiāng
fēn
pián
yīn
kàng
zhǐ
dié
gàn
lóng
huí
cuán
gēn
fèng
zhì
fáng
xiāo
hóng
guāng
yùn
shǐ
chóng
zhèn
ér
yún
ǎi
shēng
fán
dòng
ér
fēng
biāo
yōng
liáng
zhī
chén
bǐng
yán
jiōng
zhī
zhòu
zhì
ruò
bái
cáng
zài
xiè
yuán
yīng
zhào
qiè
sài
běi
jiān
guān
nán
liè
guān
zhòng
mào
zhī
xián
cuì
yàn
zhēn
huī
zhī
jié
chōu
jìng
绿
chuí
shuāng
zǒng
yán
qīng
ér
xuě
gài
tóng
lèi
zhī
cháng
bǐng
fēi
shū
fāng
zhī
jié
ruò
nǎi
zōng
shēng
mào
tiān
cháng
jiǔ
wàn
zhēng
pán
qiān
zhū
jìng
jiū
zhī
gōu
dài
guī
mén
zhī
yǒu
kǒng
xiù
ér
chéng
wēi
měi
qún
ér
shǒu
měi
míng
zhī
tiān
shǔ
ér
zhī
míng
shòu
jiē
dào
zhī
cún
yǒu
zhī
bèi
rén
tān
cáng
jié
dùn
shí
zhēn
xuàn
yòng
jiàn
bǎo
yīn
zhī
shěn
róng
zhī
yǒu
é
péng
zhuǎn
mín
jiào
suì
píng
liú
jiāng
fēn
xiōng
liǎng
xiāng
chén
hūn
wàn
zhēn
róng
ér
kuì
jiā
hào
ér
xīn
shù
yīn
gǎn
ér
cháng
huái
怀
jiāng
qíng
ér

译文

广汉的山谷中,有一种竹子名叫慈竹。它的特性是竹竿始终向内生长,以此表明它不背离根本的特性。修长的竹茎托着巨大的竹叶,根系盘结交错,紧密相连。那些规模较大的竹丛,能聚集上百上千株,而且相互缠绕纠结,在极小的空间内紧密生长。有喜好风雅之人,将它移植到庭院台阶当作观赏之物,唉!要知道,慈竹并非此地原本就有的物种,移植它的人竟因此遭受厌恶流俗的讥讽。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抚摸着它的气节叹息,望着它的美名萌生归意。于是我为此竹作赋:有那茂盛的慈竹,生长在高山坡地。左边与翠色丝带般的藤蔓相连,右边与美玉般的枝条交错。可惜隐士刚刚欣赏到它,更叹息主人不能真正理解。它被移植到红色的山谷,迁居到碧绿的池塘。凛冽之气依然留存,苍翠本色未曾改变。收敛了山岩沟壑的天然姿态,充当着庭院中的仪仗。看它划分疆界般整齐排列,竹根并列生长,根基紧密盘结。竹干层层叠叠弯曲盘旋,如同游龙交缠,竹根攒聚似凤栖息。它阻挡着高空中的碧露,遮蔽着初升时的红光。高大的枝干摇动,云雾缭绕而生,繁茂的叶片舞动,狂风骤然而起。它使清晨的台阶显得更加凉爽肃穆,遮挡着白昼里污浊的暑气。到了秋天万物凋零,冬天寒气逼人之时。塞北的河流封冻,关南的大地裂开。看其他草木尽数凋零,唯有慈竹贞洁的辉光独自闪耀。它抽出坚韧的绿色枝叶,承受着霜雪的侵袭,保持着浓重的青色,背负着寒冷的积雪。这是所有竹子共有的本性,并非它生长在特殊地方才有的独特气节。当慈竹家族繁茂生长,天地长久不息。万千竹根盘曲争扎,千竿翠竹竞相交缠。它们如同母子般相互钩连,恰似兄弟和睦友爱。唯恐孤拔秀丽招致危险,总是群居守望相助。为何它有如此美好的名声,仿佛是天生的属性,又为何能默默承受这和谐之气呢?哎呀!大道存于世间,万物皆有体现。慈竹不因贪恋土地而背弃仁德,不为躲避时势而隐藏气节。所以它的贞洁无需炫耀,功用不被怀疑。它保持着平和阴柔的本性,不曾改变,笑看荣枯自有定期。然而我却如蓬草般飘转于岷山边境,飘零如浮萍流落江渚。兄弟分散在两地,晨昏相隔万里。抚摸着慈竹那贞洁的容颜,我自感惭愧,面对它美好的名号,我心如死灰。唯愿借这份感动长存心怀,用这份情思激励自我。

逐句剖析

"广汉山谷":广汉的山谷中,

"有竹名慈":有一种竹子名叫慈竹。

"生必向内":它的特性是竹竿始终向内生长,

"示不离本":以此表明它不背离根本的特性。

"修茎巨叶":修长的竹茎托着巨大的竹叶,

"攒根沓柢":根系盘结交错,紧密相连。

"丛之大者":那些规模较大的竹丛,

"或至百千株焉":能聚集上百上千株,

"而萦结逾乎咫步":而且相互缠绕纠结,在极小的空间内紧密生长。

"好事君子":有喜好风雅之人,

"徙为阶庭之玩焉":将它移植到庭院台阶当作观赏之物,

"吁嗟非此土所有":唉!要知道,慈竹并非此地原本就有的物种,

"乃有厌流俗之讥":移植它的人竟因此遭受厌恶流俗的讥讽。

"动乡关之思者":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盖抚高节而兴叹":抚摸着它的气节叹息,

"览嘉名而思归":望着它的美名萌生归意。

"遂为赋曰":于是我为此竹作赋:

"有竹猗猗":有那茂盛的慈竹,

"生于高陂":生长在高山坡地。

"左连瑶带":左边与翠色丝带般的藤蔓相连,

"右杂琼枝":右边与美玉般的枝条交错。

"恨幽客之方赏":可惜隐士刚刚欣赏到它,

"嗟君侯之不知":更叹息主人不能真正理解。

"徙蔚丹谷":它被移植到红色的山谷,

"迁荣绿池":迁居到碧绿的池塘。

"气凛凛而犹在":凛冽之气依然留存,

"色苍苍而未离":苍翠本色未曾改变。

"屈岩壑之容貌":收敛了山岩沟壑的天然姿态,

"充阶庭之羽仪":充当着庭院中的仪仗。

"尔其画疆分域":看它划分疆界般整齐排列,

"骈阴抗趾":竹根并列生长,根基紧密盘结。

"叠干龙回":竹干层层叠叠弯曲盘旋,如同游龙交缠,

"攒根凤峙":竹根攒聚似凤栖息。

"防碧露于霄末":它阻挡着高空中的碧露,

"翳红光于晕始":遮蔽着初升时的红光。

"崇柯振而云霭生":高大的枝干摇动,云雾缭绕而生,

"繁叶动而风飙起":繁茂的叶片舞动,狂风骤然而起。

"拥凉砌之晨肃":它使清晨的台阶显得更加凉爽肃穆,

"屏炎扃之昼滓":遮挡着白昼里污浊的暑气。

"至若白藏载谢":到了秋天万物凋零,

"元英肇切":冬天寒气逼人之时。

"塞北河坚":塞北的河流封冻,

"关南地裂":关南的大地裂开。

"观众茂之咸悴":看其他草木尽数凋零,

"验贞辉之独洁":唯有慈竹贞洁的辉光独自闪耀。

"抽劲绿以垂霜":它抽出坚韧的绿色枝叶,承受着霜雪的侵袭,

"总严青而负雪":保持着浓重的青色,背负着寒冷的积雪。

"盖同类之常禀":这是所有竹子共有的本性,

"非殊方之异节":并非它生长在特殊地方才有的独特气节。

"若乃宗生族茂":当慈竹家族繁茂生长,

"天长地久":天地长久不息。

"万柢争盘":万千竹根盘曲争扎,

"千株竞纠":千竿翠竹竞相交缠。

"如母子之钩带":它们如同母子般相互钩连,

"似闺门之悌友":恰似兄弟和睦友爱。

"恐孤秀而成危":唯恐孤拔秀丽招致危险,

"每群居而自守":总是群居守望相助。

"何美名之天属":为何它有如此美好的名声,仿佛是天生的属性,

"而和气之冥受":又为何能默默承受这和谐之气呢?

"嗟乎":哎呀!

"道之存矣":大道存于世间,

"物亦有之":万物皆有体现。

"不背仁以贪地":慈竹不因贪恋土地而背弃仁德,

"不藏节以遁时":不为躲避时势而隐藏气节。

"故其贞不自炫":所以它的贞洁无需炫耀,

"用不见疑":功用不被怀疑。

"保夷阴之无易":它保持着平和阴柔的本性,不曾改变,

"哂荣枯之有期":笑看荣枯自有定期。

"俄蓬转于岷徼":然而我却如蓬草般飘转于岷山边境,

"遂萍流于江汜":飘零如浮萍流落江渚。

"分兄弟于两乡":兄弟分散在两地,

"隔晨昏于万里":晨昏相隔万里。

"抚贞容而骨愧":抚摸着慈竹那贞洁的容颜,我自感惭愧,

"伏嘉号而心死":面对它美好的名号,我心如死灰。

"庶因感而长怀":唯愿借这份感动长存心怀,

"将策情而励己":用这份情思激励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慈竹赋》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咏物赋作。此赋以慈竹为核心意象,开篇描绘其生长特性:慈竹生于川谷,茎干修长、根系盘结,常成丛而生,虽具观赏价值却难脱地域局限,暗含对故土的眷恋。文中既写慈竹“崇柯振而云霭生”的形态气韵,又以“抽劲绿以垂霜”的坚韧品格喻其风骨,更借“如母子之钩带”的群生之态寄托伦理理想。全篇以物观道,将竹之自然属性与仁德、孝悌等人文精神相融,通过“蓬转岷徼”的漂泊感怀,抒发了对故土亲情的深切追思,并隐含对仕途沉浮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物赋,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赋体散文。赋文以慈竹为核心题材,通过对慈竹生长特性、形态姿态及精神品格的细致刻画,借物喻人,既赞美了慈竹“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的贞洁品性、“宗生族茂,如母子钩带”的团结之姿,又由竹及人,抒发了作者因离乡漂泊而产生的思乡怀亲之痛,以及面对人生际遇变化时“保夷阴之无易”的坚守之志与自我激励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广汉山谷,有竹名慈。生必向内,示不离本。”此四句点明慈竹产地及其核心特性。其中“生必向内”是具体形态描写,而“示不离本”则赋予其人格化象征,揭示“慈”之名的由来,竹丛中心紧聚,如同眷恋根本,暗喻不离故土之情。“修茎巨叶,攒根沓柢。”此句描绘慈竹的外在形态特征。“修茎”、“巨叶”写其高大茂盛;“攒根”、“沓柢”则生动刻画了竹丛根系盘结、根基深厚的景象。这为后文描写其群体性和抗风霜能力埋下伏笔。“丛之大者,或至百千株焉,而萦结逾乎咫步。”此句进一步强调慈竹的群体性和密集程度。“百千株”极言其数量之多;“萦结逾乎咫步”形容竹丛极其密集,在咫尺方步之内便相互缠绕盘结。这突出了慈竹喜欢丛生、紧密相依的习性,是“不离本”的具体表现。“好事君子,徙为阶庭之玩焉。”此句叙述了人们因其观赏性而将其移植到庭院作为玩赏之物。一个“徙”字点明了慈竹被从原生环境迁移的命运,为后文作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背景。“吁嗟非此土所有,乃有厌流俗之讥。动乡关之思者,盖抚高节而兴叹,览嘉名而思归。”以“吁嗟”感叹,此竹本非庭院所有,强行移植反招“流俗之讥”。进而引出真正懂竹者,他们抚摸其“高节”,赞叹其“嘉名”,因而触动思乡归本之情。点出赋之主旨——由竹及人,感怀乡土亲情。“遂为赋曰:“有竹猗猗,生于高陂。左连瑶带,右杂琼枝。”赋文开篇以《诗经》“绿竹猗猗”化用起兴,赞美慈竹茂盛美好。“生于高陂”点明其生长环境。“左连瑶带,右杂琼枝”运用比喻和铺陈手法,描绘慈竹周围环境优美,衬托其不凡气质,意境清雅高洁。“恨幽客之方赏,嗟君侯之不知。”表达遗憾与感慨。“恨幽客之方赏”遗憾只有隐逸之士欣赏它;“嗟君侯之不知”则叹息权贵不识其价值。一“恨”一“嗟”,流露出对慈竹高洁品性未被充分认识的惋惜,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徙蔚丹谷,迁荣绿池。”此句承接前文“徙为阶庭之玩”,具体写慈竹被迁移的命运。“蔚”、“荣”二字形容其在新环境中依然能生长繁茂,显示其生命力顽强。“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此句刻画慈竹的内在精神气质。“气凛凛”形容其气节凛然,刚正不阿;“色苍苍”描绘其枝叶苍翠,经久不衰。“犹在”、“未离”则强调即使被迁移,其本质的凛然气节和苍翠本色依然保持不变,凸显其坚守本性的特质。“屈岩壑之容貌,充阶庭之羽仪。”此句形成对比。“屈岩壑之容貌”指委屈了它原本生于山岩深谷的天然风貌;“充阶庭之羽仪”指它被迫在庭院中充当仪仗装饰。一“屈”一“充”,流露出对其被迫改变生存状态、失去自然本真的同情和无奈。“尔其画疆分域,骈阴抗趾。叠干龙回,攒根凤峙。”此四句用铺排和对仗,具体描绘竹丛的形态。“画疆分域”形容竹丛界限分明;“骈阴抗趾”写竹影并列、竹根相抵;“叠干龙回”喻竹干层叠如龙盘曲;“攒根凤峙”喻竹根簇聚如凤立。比喻生动形象,动词精准有力,将竹丛的密集、盘结、雄奇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和力量感。“防碧露于霄末,翳红光于晕始。”此句写慈竹的高大及其光影效果。“防碧露于霄末”形容其高耸入云,仿佛在云霄边缘阻挡了碧绿的露水;“翳红光于晕始”描绘其茂密的枝叶在晨光初现时遮蔽了红色的朝霞。“防”、“翳”二字突出了其高度和浓荫。“崇柯振而云霭生,繁叶动而风飙起。”此句写风吹竹林的动态。“崇柯振”带动“云霭生”;“繁叶动”引发“风飙起”。通过夸张和通感,生动地表现了竹林摇曳时的磅礴气势和引发的自然律动,极具感染力。“拥凉砌之晨肃,屏炎扃之昼滓。”此句写慈竹带来的环境益处。“拥凉砌之晨肃”指在清晨,竹林环抱着台阶带来清凉肃静;“屏炎扃之昼滓”指在白天,它像屏风一样遮蔽门户,阻隔了炎热的尘埃。具体展现了慈竹在庭院中的实用价值和清幽意境。“至若白藏载谢,元英肇切。塞北河坚,关南地裂。”此句描绘严冬景象以作铺垫。“白藏”已逝,“元英”开始。用“塞北河坚”、“关南地裂”的典型意象,极写北方寒冬的酷烈,为下文写慈竹的耐寒作反衬。“观众茂之咸悴,验贞辉之独洁。”此句在严冬背景下突出慈竹的坚韧。“观众茂之咸悴”点明其它众多草木都已凋零枯萎;“验贞辉之独洁”则验证了慈竹贞洁的光辉独自保持。对比强烈,“贞”、“独”、“洁”字凸显其与众不同、坚守节操的品质。“抽劲绿以垂霜,总严青而负雪。”此句具体描绘慈竹在霜雪中的傲然姿态。“抽劲绿”与“垂霜”、“总严青”与“负雪”形成极具张力的画面。动词“抽”、“垂”、“总”、“负”生动有力,颜色词“劲绿”、“严青”赋予其生命力和刚毅感,传神地刻画出慈竹在严寒中顽强挺立、青翠不改的形象。“盖同类之常禀,非殊方之异节。”此句是对慈竹耐寒特性的总结。作者认为这是慈竹这类竹子普遍具有的禀性,并非生长在特殊地方才有的奇异节操。强调其坚韧是普遍的本性,而非偶然。“若乃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此句转向描写慈竹丛生的繁盛景象和长久生命力。“宗生族茂”点明其家族式丛生且茂盛;“天长地久”形容其生命力之持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则用“万”、“千”极言数量之多,“争盘”、“竞纠”生动描绘根柢盘绕、株干纠结的密集共生状态,充满生机与力量感。“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此句是全赋点题之笔,“如母子之钩带”喻其紧密相连如同母子相依;“似闺门之悌友”喻其和睦共生如同家庭中的兄弟友爱和朋友情谊。这两个比喻精准地诠释了“慈竹”之“慈”的内涵。“恐孤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此句解释慈竹丛生的原因及特性。“恐孤秀而成危”写其似乎担心单独生长会遭遇危险;“每群居而自守”则写其总是选择群居并因此得以保全自身。这既是对其生长习性的描述,也暗含团结互助、集体力量的哲理。“何美名之天属,而和气之冥受?”此句是对慈竹得名及内在和谐的赞叹。“美名天属”指“慈”这个美好的名字是天然赋予它的;“和气冥受”指其群体间和睦融洽的气息是默默承受于自然。表达了对其天然具备的和谐之态的由衷赞美。“嗟乎!道之存矣,物亦有之。”此句是下段议论的引子,由物及理。作者感叹道,大道是存在的,在万物之中也能体现出来。点明慈竹的特性体现了人伦之道。“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此句盛赞慈竹体现的“仁”与“节”。“不背仁以贪地”指它不违背仁爱,去贪求异地;“不藏节以遁时”指它不隐藏自己的节操来逃避恶劣的时令。高度赞扬其坚守仁德与节操,不因环境改变而动摇。“故其贞不自炫,用不见疑。”此句写慈竹品德的内敛与可靠。“贞不自炫”指其坚贞的品性不自我炫耀;“用不见疑”指其功用真实可靠不让人怀疑。强调其美德是内在的、实在的。“保夷阴之无易,哂荣枯之有期。”此句写慈竹对自身状态的泰然和对荣枯规律的态度。“保夷阴之无易”指它安然保持自身常青的平和状态永不改变;“哂荣枯之有期”则带有一种超然,它仿佛在讥笑普通草木荣枯有时的短暂。突显其恒常不变的生命力和超越一般荣枯的品格。“俄蓬转于岷徼,遂萍流于江汜。”此句笔锋一转,由竹及己,写自身漂泊的命运。“俄”、“遂”表现境遇变化之快;“蓬转”、“萍流”两个比喻形象刻画出作者流落蜀地和江边的漂泊无定之感,与慈竹“不离本”、“群居”形成鲜明对比。“分兄弟于两乡,隔晨昏于万里。”此句具体写漂泊带来的骨肉分离之痛。兄弟分隔两地,相隔万里无法朝夕相见。直抒胸臆,表达深切的思乡怀亲之情。“抚贞容而骨愧,伏嘉号而心死。”此句写面对慈竹时内心的愧疚与伤感。“抚贞容”对比自己的漂泊,感到骨子里都惭愧;“伏嘉号”,意为俯首于慈竹美好的名号“慈”前想到自己无法尽孝悌,内心痛苦欲绝。将慈竹与自身处境紧密联系,情感沉痛真挚。“庶因感而长怀,将策情而励已。”此句是赋的结尾,表明写作目的和自勉之意。希望因慈竹之感触而长久铭记;将要以此情此理来鞭策激励自己。点明创作意图在于借物抒怀,并希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砥砺自己的德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赠李十四四首 其三》

下一篇:唐·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