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o
àn
zǎo
xíng
liù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qīn
xīng
wéi
guǎn
chéng
yuè
jiè
zhēng
chóu
zhàng
qíng
yán
biàn
àn
liú
yuán
yín
shān
lòu
xiǎo
yíng
sàn
fēng
qiū
rén
miǎo
xiāng
guān
yún

译文

天还没亮就离开了旅馆,趁着月色吩咐一同赶路的同伴准备出发。重重叠叠的山峦,遮蔽了晴朗天空的色彩,让人迷失方向,在空荡荡的岩石间,只能凭借声响去辨别那暗暗流淌的溪流。猿猴的啼叫声在山中回荡,仿佛在宣告着黎明的到来,萤火虫在野外随风飞散,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老朋友远在渺茫的何处呢,故乡也被云雾所笼罩,遥不可及。

逐句剖析

"侵星违旅馆":天还没亮就离开了旅馆,

"乘月戒征俦":趁着月色吩咐一同赶路的同伴准备出发。

"复嶂迷晴色":重重叠叠的山峦,遮蔽了晴朗天空的色彩,让人迷失方向,

"虚岩辨暗流":在空荡荡的岩石间,只能凭借声响去辨别那暗暗流淌的溪流。

# 暗:一作“岸”。

"猿吟山漏晓":猿猴的啼叫声在山中回荡,仿佛在宣告着黎明的到来,

"萤散野风秋":萤火虫在野外随风飞散,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故人渺何际":老朋友远在渺茫的何处呢,

"乡关云雾浮":故乡也被云雾所笼罩,遥不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焦岸早行和陆四》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点明出发时间,描绘诗人在凌晨星光未退时离开旅馆,趁着月色招呼同伴启程的情景;颔联“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勾勒出重重山峦遮蔽晴日,只能凭借声响辨别岩石间暗流涌动的画面,凸显环境的幽深险峻;颈联“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以猿啼声传递破晓信息,借流萤在秋风中飘散,增添了秋晨野外的苍凉氛围;尾联“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则直抒胸臆,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以及遥望故乡却只见云雾缭绕的惆怅。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早行途中的见闻感受,将旅途的艰辛与思乡怀友之情巧妙融合,情景交融,语言凝练,体现了王勃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侵星”点明出发时天还未亮,星星还在天空,诗人就离开了旅馆;“乘月”表明趁着月色与同伴踏上征程。此联直接点明早行的时间和行为,突出早行的辛苦。颔联:“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描绘了途中的景色,重叠的山峦挡住了晴色,使得光线不明;在虚岩处,只能凭借声音或其他迹象分辨暗流。通过描写路途的艰难,侧面反映早行的不易,同时展现出环境的幽深。颈联:“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猿吟”写出清晨山中猿猴啼叫,在啼叫声中,山中渐渐破晓;“萤散”描绘野风中萤火虫四散飞舞,点明季节为秋季。这两句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进一步渲染旅途氛围,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尾联:“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由旅途景色转至内心情感。“故人渺何际”表达对友人陆四的思念,不知友人在何处;“乡关云雾浮”则抒发对故乡的牵挂,故乡如同云雾般缥缈遥远。此联直接抒情,将早行中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铜雀妓二首》

下一篇:唐·王勃《泥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