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本深宫妓":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
# 深宫:指铜雀台。,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
"曾城闭九重":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 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曾城:指深宫。曾,一作“层”。
"君王欢爱尽":君王死了欢爱已尽,
"歌舞为谁容":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
# 襞:折叠。,锦衾:锦缎的被子。
"罗衣谁再缝":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酉北望西陵,
# 高台:指铜雀台。
"流涕向青松":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 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庾信《拟咏怀》诗:“徒劳铜爵妓,遥望西陵松。”
"金凤邻铜雀":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
#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漳河望邺城":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 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
#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台榭若平生":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 平生:往常。,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
"舞筵纷何就":当年的歌舞席有什么用处,
#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何,一作“可”。
"歌梁俨未倾":舞庭尚未倾倒。
# 歌梁:《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古歌女韩娥到了齐国雍门,以卖唱混饭吃。后来她离开了雍门,可是人们感觉到她的歌声还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梁”出于这一故事。这里实指舞庭。
"西陵松槚冷":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
# 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西陵:指曹操的墓地。
"谁见绮罗情":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五言律诗。诗中借铜雀台歌妓的口吻,描绘其被幽禁深宫、失去自由与欢爱的悲苦生活,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封建宫廷女子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与不平。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王勃在诗中借古讽今,以曹魏旧事影射唐代宫廷。如“层城闭九重”写歌妓被深宫囚禁,实则暗指唐代宫女失去自由的处境;“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表面叹曹操死后歌妓无依,实则讽君王对后宫女子的操控与冷漠。“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以生活细节写歌妓心死,影射宫廷女子被弃后的悲凉。“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以西陵松柏的冰冷,喻指唐代宫廷中女子情感被忽视的现实。诗人不直接议论时政,而是借铜雀台歌妓的遭遇,将唐代宫廷女子的悲剧命运融入诗中,含蓄地表达对封建宫廷生活的批判。双关:“罗衣谁再缝”中“谁”字双关,既问“何人再为我缝衣”,又含“无人再缝”之意,与上句“不复襞”相呼应。以疑问表否定,既写罗衣无人缝的孤寂,又喻君王欢爱尽后,自身如弃衣般被冷落的命运,含蓄有力。对比:“君王无处所”写君王已逝,“台榭若平生”说台榭依旧,以人逝与物存对比;“舞席纷何就”问舞席何在,“歌梁俨未倾”言歌梁未塌,用物的消失与留存对比,凸显昔盛今衰。“锦衾不复襞”写锦被无人叠,“罗衣谁再缝”叹罗衣无人缝,以衣物闲置对比昔日受宠,借人与物、物与物的对比,尽显凄凉。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以歌妓口吻自叙身世,说自己本是深宫里的歌女,被关闭在层层叠叠的宫墙之中。“闭九重”用夸张手法写出宫墙的厚重与封闭,凸显歌妓如同被囚禁般失去自由的痛苦,一开篇就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写其内心孤寂,君王的欢爱已然消逝,曾经赖以生存的歌舞技艺和梳妆打扮,如今都没了意义——她不知还能为谁表演、为谁梳妆,字里行间满是被抛弃后的茫然与悲哀。“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通过生活细节刻画绝望,曾经华贵的锦被不再叠放,绫罗衣裙也无人再去缝制,“谁再缝”以疑问代否定,不仅写出歌妓心灰意冷的状态,更暗示了有此命运的女子众多,她们在深宫中日复一日失去希望,过着虽生犹死的生活。“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以景结情,歌妓登上高台望向西北,只见西陵的青松翠柏,不禁泪落满面。“青松”象征着墓地的死寂,她的眺望与流泪,将无法言说的悲苦寄托于景物,余味悠长。第二首“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先点明地理位置,金凤台与铜雀台相邻,站在漳河边能望见邺城。看似客观写景,却暗含今昔对比,昔日繁华的邺城与铜雀台,如今只余陈迹。“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形成强烈反差,君王早已逝去,踪迹全无,但台榭却仿佛还保持着往日的模样。这种“物是人非”的景象,凸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也为歌妓的悲剧命运增添了历史的苍凉感。“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聚焦歌舞之地的变化,曾经喧闹的舞席如今散落何处?而歌梁却依旧矗立未倾。“纷何就”的追问与“俨未倾”的现状对比,写出歌舞繁华不再,只留空寂,暗示歌妓们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命运也随之凋零。“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以西陵寒冷的松柏收尾,歌妓们的绮罗情思,除了冰冷的松树槚树,又有谁能看见?“冷”字既写景物的寒意,也写人心的悲凉,“谁见”的反问,将歌妓们不被看见的痛苦推向高潮,她们的青春、情感都在深宫中被埋没,无人在意。
4. 作品点评
王勃创作《铜雀妓》时,以古喻今,针对唐代宫廷生活有感而发。他借曹魏铜雀台歌妓的遭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抒发对历史的评价,暗含对唐代宫廷的讽喻。“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凭吊之作,不刻意深究史事细节,而是另寓新意;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以歌妓口吻自叹自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格外打动人心,体现了含蓄而得体的创作意图。
# 上“金凤”、“铜雀”、“漳河”、“邺城”写得如君王仍在,忽接以“无处所”二句,如梦方醒。“西陵松槚”添一“冷”字,正与“金凤”二句对照。“谁见绮罗情”再问一句,孟德有知亦应失笑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语简而尽,意浅而至。故曰:言莫奇口头,理莫窅于见前。不独诗,然而诗为甚(“台榭”句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陈德公先生曰:初日君臣,惟沿粉黛,百篇一色,蜡味索然,及乎“四杰”开津,渐流情节矣。各取对起,已紧凑,三、四最浑,神韵绝尘,结亦稳静,惟第五稍为生晦,未振齐梁。二、三、四淡雅,而情自黯然。结总缴仍顾“无处所”字绪。李白由曰:五句固似生晦,然意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说,故亦未足为嫌。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得拘得。看渠一意转合,视之平平,拟之难到。中晚之视初唐,六朝之视汉魏,俱若此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浑秀出脱。
明钟惺《唐诗归》
# 至此才是真律调。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神满极矣,运词更以识胜,所以难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凄婉无繁辞,以淡为神。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以古题作近体而不失古意,较之比邻拟乐府者,几于金矢之别也。初,魏武遗令中有“台上设帷帐,朔望上食奏乐,汝等望我西陵墓田”之语,故是诗专就此一段写出、闲挑冷逗,似弗欲深刻讥议,而讥议自切。斯便是古意所在,俾后世君公将相,不免情痴如阿瞒者,稍于此得一知解,其提撕警觉之功,埒于西方文字矣。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上一篇:唐·王勃《寒夜思友三首·其三》
下一篇:唐·王勃《焦岸早行和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