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图分帝宇":石刻的星图划分天帝的疆域,
"银牒洞灵宫":银质的文书照亮了神灵的宫殿。
"回丹萦岫室":炼丹的烟气萦绕山峦的居室,
"复翠上岩栊":青翠的树色再次爬上岩窗。
"雾浓金灶静":浓雾中金色的丹灶寂静无声,
"云暗玉坛空":乌云下玉砌的祭坛空空荡荡。
"野花常捧露":野花常常捧着露珠,
"山叶自吟风":山中的树叶在风中独自吟唱。
"林泉明月在":树林和泉水间明月依然高悬,
"诗酒故人同":与老友一同饮酒赋诗。
"待余逢石髓":等我遇到那石中的仙髓,
"从尔命飞鸿":就随你一同乘飞鸿升仙。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分段赏析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这两句以道教意象开篇,描绘仙游观的神秘氛围。“石图”指刻有星象的碑石,象征天界秩序;“银牒”是道教文书,在幽深的灵宫中散发微光。诗人通过“分”“洞”两个动词,将静态的宗教建筑写得富有空间层次感。“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聚焦道观细节,炼丹的烟气在山间居所萦绕,青翠的植被攀附岩窗。“回”“复”二字形成动态画面,既表现炼丹的循环过程,又暗含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宗教活动与山景融为一体。“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通过“浓-静”“暗-空”的对比,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金灶虽在雾中沉寂,玉坛虽被云遮蔽,却更显道观超然物外的气质,暗示修行者“无为”的玄妙境界。“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转入自然景物描写。野花承露如虔诚供奉,山叶随风似诵经低吟。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灵性,与道观环境形成和谐共鸣,展现万物有道的思想。“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笔锋转向人事。明月依旧映照林泉,诗人与道友诗酒相和。两句由景及人,既延续清幽意境,又带出尘世温情,为结尾的飞升愿望埋下伏笔。“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收束于道教典故。“石髓”是传说中的仙药,诗人期待与道友共觅仙缘、乘鸿飞升。尾联将游仙主题推向高潮,却以“待”字保持克制,体现初唐仙游诗的现实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