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烟笼碧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
# 碧砌:月光下华美的石阶。,笼:笼罩。,乱烟:凌乱的烟雾。
"飞月向南端":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寞离亭掩":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
# 掩:闭门。,离亭:路旁的驿亭地远者称离亭,近者称都亭。
"江山此夜寒":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巴蜀之地客居时送别友人后的场景,体现出诗人内心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渲染:“江山此夜寒”是情感渲染的关键一笔。“寒”字一语双关,既实写夜晚江山的自然寒冷,更从心理层面传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彻骨心寒。“江山”二字拓宽了意境,使这种因离别而生的凄寒之感,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仿佛弥漫于整个天地之间,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极致,强化了全诗的伤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在诗人眼中,因友人的离去,眼前景物皆染上了凄凉惶遽的色彩。所谓“乱烟”,实则是朦胧月色下,江亭周边弥漫的雾气。对于心境愉悦之人,月夜那层朦胧的纱幕,或许会显得恬美可爱。然而此刻,在诗人看来,这雾气却迷乱得令人心生不悦。“碧砌”,指的是江边亭子的青石台阶,诗人与友人正是在此处,于乱烟笼罩的江亭旁,执手话别。正是这浓浓的离愁别绪,让诗人觉得眼前景色愈发凄清苍凉。通常,送别这一情景应是诗作着重表现的内容,但作为抒情诗人的王勃,并未直接刻画人物及其活动,而是将笔触转向环境,且是融入了他主观感觉的环境,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活动与内心的情感波澜。这恰恰彰显了中国诗歌独特且高明的表现手法。“飞月向南端”同样如此,月亮怎会如飞一般向南移动?这纯粹源于诗人的主观感受。好友分别之际,话语绵绵,满心期望时间能够凝固静止,可越是如此,便越能强烈感受到时间那无情的催逼,“月飞”之感便由此而生。但送别之时,分手终究无可避免。最终,江亭边只留下送行者王勃一人。此刻,他再度环顾四周,不禁发出这般感慨:“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掩”三字,直接点明了分别这一事实,全诗仅有此三字正面书写送行之事。“寂寞”二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诗人当下的心境,直抒胸臆,毫不隐晦,凸显出这种感受的强烈程度。而下句“江山此夜寒”,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份寂寞之感。这里的“寒”,不仅是因夜深所致,更主要的是朋友离去带来的孤独凄寂,让整个世界都仿佛变得格外寒冷。“江山”二字,既与诗人眼前的实景相关,又使这种孤凄之感超越了个人范畴,具有了一种充塞天地宇宙的空阔寂寥之势。如此一来,诗人想要抒发的离情别绪,便被刻画渲染得淋漓尽致,神韵十足。
# 烟升月转,见话别之久;亭掩夜寒,觉悄然无人。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意虽未深,却为正声之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寂寞”句根首句,“江山”句顶次句。“寒”字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句,夜静无人,惟行者与送行者相坐于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见相坐话别,为时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离亭寂寂而掩矣。人骤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从题后著笔。(品)凄清。
清朱宝莹《诗式》
下一篇:唐·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