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风听鸟长河路":披着风在长河岸边的路上听鸟鸣,
"临津织女遥相妒":渡口旁的织女星遥遥生妒。
"判知秋夕带啼还":料想这个秋夜将带着啼哭返回,
"那及春朝携手度":哪比得上春日清晨携手共度的时光。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分段赏析
“披风听鸟长河路”: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披风”一词,让读者仿若看到主人公迎着微风,身姿轻盈,那风仿佛带着丝丝缕缕的情思,吹拂在主人公的身上。“听鸟”则将听觉引入,主人公漫步于“长河路”,侧耳倾听鸟儿的啼鸣。这长河蜿蜒,周边景色或许萧瑟,或许带着一丝寂寥,而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听鸟来排解内心的情绪。这一句看似只是简单的写景叙事,实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孤独、静谧的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暗示主人公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内心的孤独如同长河一般悠悠无尽。“临津织女遥相妒”:此句运用了神话典故,“临津”点明地点,或许是靠近渡口的一处所在。“织女”在传统文化中,是与牛郎隔河相望、饱受相思之苦的形象。诗人在此处说“织女遥相妒”,将织女拟人化。织女本就因爱情受阻而愁苦,如今却对主人公心生嫉妒,侧面反映出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波折或许比织女更为深刻。这一想象奇特的描写,一方面强化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在爱情中的无奈与哀愁,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其情感的浓烈与复杂。“判知秋夕带啼还”:“判知”二字,表明主人公对未来的一种预判。“秋夕”在传统意象中,常与凄凉、孤寂相关联,秋夜的清冷更易勾起人的愁绪。主人公断定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自己将会带着啼哭而归。这一预判,可能源于现实中的种种无奈,比如与爱人的分离、相聚的遥遥无期等。“带啼还”直白地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悲伤,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个在秋夜中,满含泪水、黯然神伤的身影,生动地刻画出其在情感困境中的挣扎与痛苦。“那及春朝携手度”:与上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春朝”象征着生机与美好,代表着主人公对往昔与爱人携手共度时光的怀念。在春日的早晨,阳光明媚,二人手牵着手,一同漫步,享受着美好的时光。“那及”二字,用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眷恋,以及对当下处境的无奈与叹息。这种今昔对比,将情感的落差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上一篇:唐·王勃《八仙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