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驿穷交日":在白下驿与君患难之交的日子,
# 穷交日:用典。据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战国时,虞卿和魏齐是从小的穷朋友,后来虞卿做了赵国的宰相,魏齐做了魏国的宰相。魏齐和秦国的当权人物应侯有仇,秦国向魏国讨要魏齐,并且讨要的态度很严峻,魏齐就逃到赵国虞卿这里。虞卿为了救从小就是穷朋友的魏齐,立即丢了宰相印,跟魏齐一同偷跑出赵国到了魏国,求情于魏信陵君。信陵君犹疑不决,没有慷慨答应。魏齐见事如此,就自杀了。根据这个故事,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曾说:“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穷交日由此而来。
"昌亭旅食年":“我”曾像韩信那样多次在“你”家吃饭。
# 昌亭旅食年:用典。《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又不检点,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因此,韩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高兴。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饭食。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马上离开亭长家。“昌亭”句出于此。意思是说寄人篱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旅:众多。
"相知何用早":相知并不在于时间早晚,
# 何用:何必。
"怀抱即依然":只要心里装着对方就没什么区别。
# 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怀抱:心心相印。
"浦楼低晚照":水边的酒楼在夕阳中显得非常低沉,
# 浦楼:水边的酒楼。
"乡路隔风烟":乡路被风烟阻隔,距离“我”万里之遥。
"去去如何道":“我”这一去怎么样呢,
# 去去:远去。
"长安在日边":长安离“我”越来越远。
# 日边:意思是说相距遥远。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在白下驿与唐少府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唐少府相助的感恩,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惆怅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诗人描绘了浦边的楼阁在傍晚的低照下显得愈发低矮,故乡的道路被风烟所阻隔的景象。诗人借这傍晚时分黯淡、凄迷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羁旅漂泊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面对前途的迷茫与惆怅,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借助眼前之景抒发出来。情景交融:“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在这句诗里,晚照下低矮的浦楼、朦胧的风烟等自然之景,与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愁、离友之怅惘以及对未来的忧虑等情感紧密交织。景因情而染上哀伤色彩,情因景而更显深沉,景与情相互融合,难解难分,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彼时的心境。用典:“长安在日边”一句,引用典故,借“日边”代指长安,暗示友人此去长安,也委婉表达自己对前途的某种期许与迷茫,使诗歌表意更含蓄,增添了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下驿”“昌亭”自比处境,用典暗示自己与友人在穷困之时相交。“穷交日”“旅食年”,凝练地写出自己漂泊、困窘的生活状态,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从语言角度看,用词质朴却精准,生动展现出诗人当时的境遇。颔联,从情感主旨角度,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看法,认为相知不必在早年,只要胸怀相投,情谊就依旧深厚。此句以直白的语言,凸显出诗人与友人真挚的情感,从表达技巧上,是直抒胸臆,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颈联,从形象角度,描绘出一幅带有凄迷色彩的画面:夕阳西下,浦楼在余晖中显得低矮,故乡的道路被风烟阻隔。从表达技巧看,运用借景抒情,借这傍晚的凄凉之景,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尾联,从内容主题看,既表达了对友人此去长安的送别之意,又借“长安在日边”的典故,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前途的复杂情感,或许有向往,或许有迷茫。从语言角度,用典使语言更具韵味,表意更丰富。
4. 作品点评
诗人将深深的忧愤与无限的伤感蕴积于诗中。其写作特色鲜明,景物描写色彩暗淡凄清,营造出萧索孤寂之感,通过借景抒情,实现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用典准确精当,使诗句含意深刻,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整体而言,该诗展现了王勃独特的艺术风格。
# 《白下驿饯唐少府》成了王勃在南京的“绝唱”,给南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邢定康《金陵诗词游屐之旅》
上一篇:唐·王勃《观佛迹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