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神容俨":莲花宝座上佛像神态庄重,
# 俨:一作促。
"松崖圣趾余":松间山崖留存着圣人足迹。
# 趾:一作迹。
"年长金迹浅":岁月漫长,金色的佛迹渐渐浅淡,
"地久石文疏":时间久远,石上文字也稀疏了。
# 文:一作芝。
"颓华临曲磴":衰败的花影洒落在曲折的石阶,
"倾影赴前除":倾斜的树影映在前方的台阶。
"共嗟陵谷远":众人感慨山河变迁久远,
# 嗟:一作悲。
"俄视化城虚":转眼间,便觉得眼前的寺庙宛如虚幻。
# 城:一作成。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联描绘了佛迹寺曾经的庄严神圣,“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余”展现出佛寺的肃穆庄重。而“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中“颓华”指衰败的花朵,“倾影”描绘倾斜的影子,“曲磴”与“前除”(前阶)是寺庙周边场景。衰败的花朵落在曲折的石阶上,倾斜的影子映在前阶,这些与前文“莲座”所代表的庄重、“松崖”体现的久远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今昔兴衰的落差,强化了兴衰无常的哲思。虚实相生:“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中“共嗟陵谷远”是实写,众人共同感叹山川巨变、岁月久远,这是眼前真实发生的情景。“俄视化城虚”则为虚写,突然觉得眼前的寺庙仿佛虚幻一般。诗人由实入虚,借对寺庙产生虚幻之感,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虚实相生,将情感从对现实变迁的嗟叹进一步深化到对世间万物虚幻本质的思考。用典:诗中“俄视化城虚”运用了“化城”的典故,“化城”源自《法华经》“化城喻品”,说的是一位导师为让疲惫的众人暂得休息,幻变出一座化城,众人休息后继续前行终达目的地。王勃化用此典,以“化城虚”暗示人生犹如虚幻的化城,佛国仙境看似真实却也虚空,蕴含了对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余”:诗人开篇描绘了佛迹寺中庄严肃穆的景象,莲座上的佛像神态庄重,让人顿生敬畏之心,而松崖之上还留存着圣人的足迹,营造出一种神圣、古朴的氛围。颔联“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年长”对“地久”,强调时间的久远。岁月的流逝使得佛像上的金色痕迹逐渐变浅,石头上的纹理也因时间的侵蚀而变得稀疏模糊。颈联“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颓华”描绘了寺中花朵凋零、衰败的景象,“临曲磴”则将这一景象与曲折的石径相结合,给人一种落寞、凄凉的感觉。“倾影”写倾斜的影子,“赴前除”仿佛影子也在奔赴台阶,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寂寥与惆怅。尾联“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共嗟”表明诗人与同行者或是世间众人共同感叹,“陵谷远”感叹山川陵谷的变迁,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幻。“俄视化城虚”则突然看到那仿佛虚幻的化城,“化城”在佛教中是指一时幻化的城郭,比喻小乘境界,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世间万物虚幻无常的感悟。
上一篇:唐·王勃《伤裴录事丧子》
下一篇:唐·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