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疏俗宇":金坛般的道观远离尘世喧嚣,
"玉洞侣仙群":玉洞般的居所与仙人结伴为邻。
"花枝栖晚露":花枝上栖息着夜晚的露水,
# 露:一作雾。
"峰叶度晴云":山峰的枝叶间飘过晴朗的云朵。
"斜照移山影":夕阳斜照,山影缓缓移动,
# 斜:一作落。
"回沙拥籀文":沙地上回旋的纹路簇拥着古老的篆文。
# 籀:一作溜。
"琴尊方待兴":琴与酒器已备好,只待兴致高昂时,
"竹树已迎曛":竹林与树影已笼罩在黄昏的余晖中。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首句以“金坛”开篇,暗指王道士居所环境的清净超然。“金”字既呼应道教文化中“金丹”“金坛”的修行意象,又暗示此地远离世俗纷扰,如金石般纯粹。次句“玉洞”以玉质之洞府比拟修行之地,凸显其幽深高洁;“侣仙群”则点明王道士与仙人为伍的隐逸身份,侧面烘托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两句通过“金”“玉”等意象的堆叠,构建出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境界的山居图景。颔联:“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此联聚焦自然细节,以动态笔法勾勒山居暮色。“栖”字赋予晚露以栖息之意,将花枝拟人化,暗含静谧安详之感;“度”字则赋予峰叶轻盈流动的姿态,与“晴云”相映成趣,展现云影穿行叶间的悠然动态。通过“晚露”与“晴云”的时空转换,既暗示日暮时分的静谧,又以细微之物折射自然生机,形成动静相宜的画面层次。颈联:“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此联由近及远,拓展空间纵深感。“斜照”点明时间推移,山影随光影移动,形成明暗交替的视觉效果;“回沙”既指蜿蜒沙痕,亦暗含风沙回旋的动态,与“拥籀文”呼应——籀文为古篆字体,此处或喻沙纹如古老文字般沉淀,赋予自然景象以历史厚重感。两句以光影与纹理的交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蕴相融合,深化了山居环境的幽邃与神秘。尾联:“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转向人文活动,以“琴尊”象征隐士的雅趣生活,“待兴”暗示诗人与王道士即将共赏琴酒之乐;而“竹树迎曛”则以植物对暮色的承接,暗示时光流逝与自然节律。此联通过“待”与“迎”的拟人化对比,既流露对友情的珍视,又以物候变化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恬淡中透出悠远余韵。
上一篇:唐·王勃《对酒春园作》
下一篇:唐·王勃《伤裴录事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