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观即昌利观":所谓的道观就是昌利观,
"张天师居也":我所认识的张天师住在这里。
# 张天师:东汉张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诸山修道。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师。一说张天师是当时一位姓张的道教主持人。
"芝廛光分野":仙家道观被光分成两部分,
# 分野:古人以十二星辰划分地上的诸侯国与州郡等,如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称分野,这里指分界。,芝廛: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道观。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怀曾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七:“《山堂肆考》:‘芝廛、蓬阙皆道士观也。’”芝,一作“枝”。
"蓬阙盛规模":那如蓬莱仙宫般的道观,气势恢宏,规模盛大。
# 规模:范围,气势。《魏书·地形志上》:“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蓬阙:原指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道观。
"碧坛清桂阈":碧绿的祭坛清幽静谧,桂树环绕的门限散发着清幽之气,
# 桂阈:桂木制的门槛。王勃《平台密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阈,一作“影”。,清:清静,安静。,碧坛:青石道坛,道教举办法事的地方。
"丹洞肃松枢":红色的洞穴庄严肃穆,松树掩映的门枢透着自然古朴。
# 松枢:松木制的门闩。,肃:庄重,严肃。,丹洞:仙洞,这里指道观。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赤城山,传说中的仙境。
"玉笈三山记":道书记载了海上三神山的事情,
#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山、方丈山、瀛洲山。西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玉笈:以玉装饰的书箱,这里指道书。《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
"金箱五岳图":金箱收藏着《五岳真形图》。
# 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是道教传说中免灾致福的符箓。五岳,道教五仙山,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昆仑山。《汉武帝内传》:“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岳之高卑……画形秘于元台……今以相与,当深奉慎。’”,金箱:以金装饰的箱子,用来珍藏贵重的东西。《汉武帝内传》:“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
"苍虬不可得":传说中的苍虬难以寻觅,
# 得:一作“见”。,苍虬:青色的龙。虬,传说中的一种龙,无角。三国魏曹植《九咏》:“驷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
"空望白云衢":只能徒劳地远望通往仙境的道路。
# 白云衢:通往仙境的道路。衢,道路,大道。语本《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衢,空旷的云间。汉乐府古辞《艳歌》:“今日乐上乐,相从步云衢。”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是一首道观题咏诗。借远望昌利观的恢宏开篇,以互文手法绘近景,“碧”“丹”等字显道观清幽荣盛与庄严,又融入“三山记”“五岳图”道教符号,勾连仙凡,结尾抒求仙不得的无奈,既映社会崇道风貌,也表诗人官场失意后的消极情绪,将真实道观与虚幻仙境交融,传达对静穆无为心境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互文:颔联“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碧坛”与“丹洞”、“清”与“肃”等交互见义,打破单句局限,从色彩、氛围多维渲染道观环境,强化其清幽庄严与道教文化关联。用典:颈联中巧用“三山”(神话中海上三神山)、“五岳真形图”(道家符箓,象征神仙居所)典故。“三山”代表超凡仙境,“五岳真形图”是修道者追寻仙人、沟通天地的符号。王勃在诗中,借“玉笈”藏“三山记”、“金箱”收“五岳图”,将神话里的仙界典籍,融入寻访道观的现实场景。借景抒情:全诗以道观之景为依托,从远望到近观,借光影、色彩、建筑及道教符号等景致,抒发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及官场失意后求静穆无为的消极心绪,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倒装:诗中“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使用倒装。“碧坛清桂阈”正常语序应为“碧坛桂阈清”,将形容词“清”前置,突出道观清幽氛围;“丹洞肃松枢”正常是“丹洞松枢肃”,“肃”前置强化道观的庄严肃穆。通过语序颠倒,打破常规表达,凸显景物特质,增添语言节奏感与表现力,让道观的清肃、超凡更鲜明。远近结合:开篇“远望道观被光线分割,似蓬莱宫气势恢宏”,是远景勾勒,借宏观视角展现道观整体气势与环境关联,暗示寻觅之艰;后写“碧坛、丹洞、桂阈、松枢”等近景细节,从色彩(碧、丹)、形态(坛、洞)、氛围(清、肃),刻画道观清幽、庄严与世俗痕迹。远近视角交织,既显道观宏观气势,又具微观质感,让其既似仙境又含人间烟火,丰富意境层次。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两句笔法,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光线的巧妙作用下,昌利观被自然切分为两个部分,那巍峨的气势,恰似神话传说里的蓬莱仙宫,在天地间尽显恢宏。诗人远远望见这般盛景,内心的兴奋难以抑制,于是决意登上山峰,亲身探寻道观的真实面貌。以远望之景开篇,看似简笔勾勒,实则暗藏着诗人寻觅途中的曲折与艰辛。三、四句运用互文之法,细腻描绘道观近景。“碧”与“丹”两种色彩相互映衬,“碧”色清幽宁静,“丹”色荣盛热烈,二者交融,既精准契合道教清素自然的精神内核,又隐隐透露出当时昌利观香火繁盛、建筑华美的繁荣气象;“坛”与“洞”在形态上形成有趣对照,坛之形制外放,尽显静穆端方,洞之构造深幽,藏纳自然野趣;“清”“肃”二字,似无形的画笔,轻轻一抹,便将道观庄严、肃穆、清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桂阈”“松枢”这类带有雅致与古朴质感的词汇,暗暗蕴含着显贵门第才有的精致气象,从色彩、形态、氛围、建筑细节等多角度,把道观近景的独特特质,勾勒得鲜活而立体。五、六句引入“三山记”与“五岳真形图”,“三山记”是古时记载海上三神山的文字,字里行间满是神秘虚幻的仙界幻景;“五岳真形图”则为道家信徒心心念念的仙人符箓,承载着人世对超凡境界的憧憬。诗人将二者巧妙糅合,让仙界的空灵与人间的实象相互交织,对仗工稳的文字间,勾连出一种跨界融合的奇妙意境,仿佛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为全诗增添了一层亦真亦幻的朦胧美感。结尾之处,笔锋自然流转,由对道观器物、景致的描摹,过渡到诗人内心情绪的抒发,直直吐露慕仙不得的怅惘。诗中体现的道教观念,一方面如实映照出当时社会尊奉道教的现实氛围,另一方面,也成为诗人宣泄官场失意后消极心绪的出口。通观全诗,昌利观这一存在虚实交织——它是现实里可触可感的建筑实体,又化作诗人心中虚幻仙境的投射,深深寄寓着诗人对静穆无为、超脱尘俗心境的追慕与向往。
4. 作品点评
诗歌全篇频繁采用参互成文的修辞技巧,布局严整有序,词句两两相对精妙考究,文辞典雅绮丽,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艺术境界。
# 凡作诗文,或有两句一意,此文势相贯,宜乎双用。如王勃《寻道观》诗:“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骆宾王《题玄上人林泉》诗:“芳杜湘君曲,幽兰楚窖词。”皆句意虽重,于理无害。若别更一句,便非一联造物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上一篇:唐·王勃《易阳早发》
下一篇:唐·王勃《游梵宇三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