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dào
guàn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guàn
chāng
guàn
zhāng
tiān
shī
zhī
chán
guāng
fēn
péng
què
shèng
guī
tán
qīng
guì
dān
dòng
sōng
shū
sān
shān
jīn
xiāng
yuè
cāng
qiú
kōng
wàng
bái
yún

译文

所谓的道观就是昌利观,我所认识的张天师住在这里。仙家道观被光分成两部分,那如蓬莱仙宫般的道观,气势恢宏,规模盛大。碧绿的祭坛清幽静谧,桂树环绕的门限散发着清幽之气,红色的洞穴庄严肃穆,松树掩映的门枢透着自然古朴。道书记载了海上三神山的事情,金箱收藏着《五岳真形图》。传说中的苍虬难以寻觅,只能徒劳地远望通往仙境的道路。

逐句剖析

"其观即昌利观":所谓的道观就是昌利观,

"张天师居也":我所认识的张天师住在这里。

# 张天师:东汉张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诸山修道。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师。一说张天师是当时一位姓张的道教主持人。

"芝廛光分野":仙家道观被光分成两部分,

# 分野:古人以十二星辰划分地上的诸侯国与州郡等,如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称分野,这里指分界。,芝廛: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道观。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怀曾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七:“《山堂肆考》:‘芝廛、蓬阙皆道士观也。’”芝,一作“枝”。

"蓬阙盛规模":那如蓬莱仙宫般的道观,气势恢宏,规模盛大。

# 规模:范围,气势。《魏书·地形志上》:“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蓬阙:原指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道观。

"碧坛清桂阈":碧绿的祭坛清幽静谧,桂树环绕的门限散发着清幽之气,

# 桂阈:桂木制的门槛。王勃《平台密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阈,一作“影”。,清:清静,安静。,碧坛:青石道坛,道教举办法事的地方。

"丹洞肃松枢":红色的洞穴庄严肃穆,松树掩映的门枢透着自然古朴。

# 松枢:松木制的门闩。,肃:庄重,严肃。,丹洞:仙洞,这里指道观。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赤城山,传说中的仙境。

"玉笈三山记":道书记载了海上三神山的事情,

#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山、方丈山、瀛洲山。西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玉笈:以玉装饰的书箱,这里指道书。《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

"金箱五岳图":金箱收藏着《五岳真形图》。

# 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是道教传说中免灾致福的符箓。五岳,道教五仙山,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昆仑山。《汉武帝内传》:“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岳之高卑……画形秘于元台……今以相与,当深奉慎。’”,金箱:以金装饰的箱子,用来珍藏贵重的东西。《汉武帝内传》:“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

"苍虬不可得":传说中的苍虬难以寻觅,

# 得:一作“见”。,苍虬:青色的龙。虬,传说中的一种龙,无角。三国魏曹植《九咏》:“驷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

"空望白云衢":只能徒劳地远望通往仙境的道路。

# 白云衢:通往仙境的道路。衢,道路,大道。语本《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衢,空旷的云间。汉乐府古辞《艳歌》:“今日乐上乐,相从步云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寻道观》为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围绕昌利观(兴盛时张天师居所)展开,借景抒情、以事表意。诗作以道观为核心,从位置外观起笔,描绘庄严清净环境,再写图书记载名胜,最后抒发求而不得的无奈。借互文见义手法,串联结构清晰、对仗工整的语句,以辞藻华丽之笔,营造清幽意境,既表达对道教的向往,也隐现官场失意后的消极心绪,尽显初唐文人在仕宦与出世间的情志纠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寻道观》作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夏秋,王勃漫游蜀地金堂(今属四川)时创作。初唐时昌利观极为兴盛,同属唐代的薛能,却在《过昌利观有怀》中呈现其苍凉之态——诗中“李君”为历经安史之乱的李白,彼时中唐,昌利观已趋衰败。薛能借昌利观感怀家国命运,反观王勃所处时段,昌利观不仅兴盛,结合其与道教、社会的关联,推测或为兼具宗教影响力与政治关联性的道教圣地,见证初唐宗教生态与社会文化交融的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是一首道观题咏诗。借远望昌利观的恢宏开篇,以互文手法绘近景,“碧”“丹”等字显道观清幽荣盛与庄严,又融入“三山记”“五岳图”道教符号,勾连仙凡,结尾抒求仙不得的无奈,既映社会崇道风貌,也表诗人官场失意后的消极情绪,将真实道观与虚幻仙境交融,传达对静穆无为心境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互文:颔联“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碧坛”与“丹洞”、“清”与“肃”等交互见义,打破单句局限,从色彩、氛围多维渲染道观环境,强化其清幽庄严与道教文化关联。用典:颈联中巧用“三山”(神话中海上三神山)、“五岳真形图”(道家符箓,象征神仙居所)典故。“三山”代表超凡仙境,“五岳真形图”是修道者追寻仙人、沟通天地的符号。王勃在诗中,借“玉笈”藏“三山记”、“金箱”收“五岳图”,将神话里的仙界典籍,融入寻访道观的现实场景。借景抒情:全诗以道观之景为依托,从远望到近观,借光影、色彩、建筑及道教符号等景致,抒发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及官场失意后求静穆无为的消极心绪,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倒装:诗中“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使用倒装。“碧坛清桂阈”正常语序应为“碧坛桂阈清”,将形容词“清”前置,突出道观清幽氛围;“丹洞肃松枢”正常是“丹洞松枢肃”,“肃”前置强化道观的庄严肃穆。通过语序颠倒,打破常规表达,凸显景物特质,增添语言节奏感与表现力,让道观的清肃、超凡更鲜明。远近结合:开篇“远望道观被光线分割,似蓬莱宫气势恢宏”,是远景勾勒,借宏观视角展现道观整体气势与环境关联,暗示寻觅之艰;后写“碧坛、丹洞、桂阈、松枢”等近景细节,从色彩(碧、丹)、形态(坛、洞)、氛围(清、肃),刻画道观清幽、庄严与世俗痕迹。远近视角交织,既显道观宏观气势,又具微观质感,让其既似仙境又含人间烟火,丰富意境层次。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两句笔法,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光线的巧妙作用下,昌利观被自然切分为两个部分,那巍峨的气势,恰似神话传说里的蓬莱仙宫,在天地间尽显恢宏。诗人远远望见这般盛景,内心的兴奋难以抑制,于是决意登上山峰,亲身探寻道观的真实面貌。以远望之景开篇,看似简笔勾勒,实则暗藏着诗人寻觅途中的曲折与艰辛。三、四句运用互文之法,细腻描绘道观近景。“碧”与“丹”两种色彩相互映衬,“碧”色清幽宁静,“丹”色荣盛热烈,二者交融,既精准契合道教清素自然的精神内核,又隐隐透露出当时昌利观香火繁盛、建筑华美的繁荣气象;“坛”与“洞”在形态上形成有趣对照,坛之形制外放,尽显静穆端方,洞之构造深幽,藏纳自然野趣;“清”“肃”二字,似无形的画笔,轻轻一抹,便将道观庄严、肃穆、清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桂阈”“松枢”这类带有雅致与古朴质感的词汇,暗暗蕴含着显贵门第才有的精致气象,从色彩、形态、氛围、建筑细节等多角度,把道观近景的独特特质,勾勒得鲜活而立体。五、六句引入“三山记”与“五岳真形图”,“三山记”是古时记载海上三神山的文字,字里行间满是神秘虚幻的仙界幻景;“五岳真形图”则为道家信徒心心念念的仙人符箓,承载着人世对超凡境界的憧憬。诗人将二者巧妙糅合,让仙界的空灵与人间的实象相互交织,对仗工稳的文字间,勾连出一种跨界融合的奇妙意境,仿佛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为全诗增添了一层亦真亦幻的朦胧美感。结尾之处,笔锋自然流转,由对道观器物、景致的描摹,过渡到诗人内心情绪的抒发,直直吐露慕仙不得的怅惘。诗中体现的道教观念,一方面如实映照出当时社会尊奉道教的现实氛围,另一方面,也成为诗人宣泄官场失意后消极心绪的出口。通观全诗,昌利观这一存在虚实交织——它是现实里可触可感的建筑实体,又化作诗人心中虚幻仙境的投射,深深寄寓着诗人对静穆无为、超脱尘俗心境的追慕与向往。

4. 作品点评

诗歌全篇频繁采用参互成文的修辞技巧,布局严整有序,词句两两相对精妙考究,文辞典雅绮丽,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凡作诗文,或有两句一意,此文势相贯,宜乎双用。如王勃《寻道观》诗:“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骆宾王《题玄上人林泉》诗:“芳杜湘君曲,幽兰楚窖词。”皆句意虽重,于理无害。若别更一句,便非一联造物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易阳早发》

下一篇:唐·王勃《游梵宇三觉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