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装侵晓月":清晨,月亮还没有落下,
# 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入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饬装:整顿,整理行装。
"奔策候残星":(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天上残星点点,(我)已经扬鞭而行。
# 候:迎候。,奔策:策马疾行。
"危阁寻丹障":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
# 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寻:依附。,危阁:高阁。指阁道。
"回梁属翠屏":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 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属:依托。,回梁:曲折的桥粱。
"云间迷树影":突然之间,看不清对面的树形,原来是山中云雾缭绕,阻挡了视线,
"雾里失峰形":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凉风又一次吹到脸上,这时才感觉到夜色已悄然而至,
# 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凉:一作商。
"空山飞夜萤":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描绘了诗人在去西蜀途中,拂晓时分山间的景色,包括早行时晓月残星的景象,途中危阁丹嶂、回梁翠屏的景致,以及云雾中树影模糊、峰形隐没的画面,还有秋风起时空山飞萤的场景。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山间拂晓的清幽与朦胧,同时也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因仕途波折而产生的愁闷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暗示:首联借“晓月”“残星”暗示出行时间早,尾联借“凉飙”“夜萤”暗示夜色降临。烘托:尾联通过诗人对时间的后知后觉,侧面烘托出沉醉自然的状态。景物描写:诗中选取了晓月、残星、危阁、回梁、丹障、翠屏、云间树、雾里峰、凉飙、夜萤等典型景物,从天空景色到山川建筑,再到云雾中的景物和夜晚的自然现象,构成一幅完整的旅途风景图。侧面描写:从山川建筑的奇险到云雾景物的朦胧,再到夜晚凉风和夜萤带来的沉醉忘时之感,景物的变化侧面衬托出诗人在旅途中由新奇到沉醉的情绪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诗人对出行时刻天空中“晓月”与“残星”的描绘,鲜明地凸显出时间尚早。这暗示着诗人此番旅途艰辛,需不辞劳苦地长途跋涉。“饬装”与“奔策”两个词,将出发的动作生动展现且具体入微,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诗句笔力雄健,句法刚劲,不落窠臼,气势恢宏,成功地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堪称古人所言的“突起”之笔。无怪乎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称赞:“如此起句,是大家数。”颔联视角聚焦于山顶的“危阁”与“回梁”,以此描绘旅途中所见之景,着重凸显出奇峻、险要的特点。诗人将“危”“回”之感赋予蜀地的崇山峻岭与悬崖峭壁,用词精准且富有新意。“丹障”与“翠屏”形象地勾勒出山峰各异的形态与色彩,充分彰显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写景功力。颈联刻画诗人透过云雾观赏景物的情景,大树与山峰在云雾笼罩下,皆失去了原本清晰的模样,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之美。“迷”“失”二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山中独特景致时的奇妙感受。从“云间”“雾里”的特殊角度去观峰看树,进一步强化了那种迷离朦胧的氛围。尾联巧妙地暗示了夜色的降临,意味着一天的疲惫行程即将结束。诗人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借着凉风的突然袭来,才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已晚,同时展现出夜萤纷飞的画面。这一联生动地体现出诗人游兴盎然,沉浸其中,陶醉而忘却时光流逝的状态。行文构思精巧,凉飙与夜萤的出现,巧妙地唤起了诗人的时间意识,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早已完全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忘却了周遭的一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布局上独具匠心,呈现了诗人一整天的旅行轨迹,却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详略得当,重点鲜明。在写景方面,诗人巧妙地变换角度,从不同时段、光影效果入手进行描绘,使得笔下的景致如梦幻般变幻无穷而神奇。诗中的写景与抒情交融无间,既继承了永明体写景细腻生动、遣词精工的特质,又汲取了魏晋古诗刚健的气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无论是对山间拂晓的刻画,还是对旅途心境的传达,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 危阁寻丹嶂,回梁属翠屏。语皆雄伟。唐人之气象风格,至此而见矣。
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二
上一篇:唐·王勃《林泉独饮》
下一篇:唐·王勃《寻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