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ǎo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chì
zhuāng
qīn
xiǎo
yuè
bēn
hòu
cán
xīng
wēi
xún
dān
zhàng
huí
liáng
shǔ
cuì
píng
yún
jiān
shù
yǐng
shī
fēng
xíng
liáng
biāo
zhì
kōng
shān
fēi
yíng

译文

清晨,月亮还没有落下,(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天上残星点点,(我)已经扬鞭而行。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突然之间,看不清对面的树形,原来是山中云雾缭绕,阻挡了视线,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凉风又一次吹到脸上,这时才感觉到夜色已悄然而至,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逐句剖析

"饬装侵晓月":清晨,月亮还没有落下,

# 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入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饬装:整顿,整理行装。

"奔策候残星":(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天上残星点点,(我)已经扬鞭而行。

# 候:迎候。,奔策:策马疾行。

"危阁寻丹障":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

# 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寻:依附。,危阁:高阁。指阁道。

"回梁属翠屏":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 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属:依托。,回梁:曲折的桥粱。

"云间迷树影":突然之间,看不清对面的树形,原来是山中云雾缭绕,阻挡了视线,

"雾里失峰形":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凉风又一次吹到脸上,这时才感觉到夜色已悄然而至,

# 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凉:一作商。

"空山飞夜萤":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易阳早发》是初唐诗人王勃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前往西蜀途中,山间拂晓时的景色。他天未亮就整理行装、策马赶路,沿途所见有高耸楼阁、丹红山崖、曲折山梁、翠绿山峦,还描绘了云雾中模糊的树影、隐没的峰形,以及秋风起时空山飞萤的画面。诗中通过对景物的精准刻画,“迷”“失”等字的运用,生动展现出拂晓山间的朦胧与清幽。同时借景抒情,将旅途的愁闷融入到寂静清凉的景致中。全诗意境幽深峻丽,用词精巧,虽未直白倾诉情感,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易阳早发》由初唐诗人王勃所作,王勃因创作《斗鸡赋》触怒唐高宗,被逐出长安。在前往西蜀的途中,大约咸亨元年(670年)左右,他置身于旅途景致之中,有所感触,遂创作此诗。该诗也是其《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描绘了诗人在去西蜀途中,拂晓时分山间的景色,包括早行时晓月残星的景象,途中危阁丹嶂、回梁翠屏的景致,以及云雾中树影模糊、峰形隐没的画面,还有秋风起时空山飞萤的场景。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山间拂晓的清幽与朦胧,同时也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因仕途波折而产生的愁闷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暗示:首联借“晓月”“残星”暗示出行时间早,尾联借“凉飙”“夜萤”暗示夜色降临。烘托:尾联通过诗人对时间的后知后觉,侧面烘托出沉醉自然的状态。景物描写:诗中选取了晓月、残星、危阁、回梁、丹障、翠屏、云间树、雾里峰、凉飙、夜萤等典型景物,从天空景色到山川建筑,再到云雾中的景物和夜晚的自然现象,构成一幅完整的旅途风景图。侧面描写:从山川建筑的奇险到云雾景物的朦胧,再到夜晚凉风和夜萤带来的沉醉忘时之感,景物的变化侧面衬托出诗人在旅途中由新奇到沉醉的情绪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诗人对出行时刻天空中“晓月”与“残星”的描绘,鲜明地凸显出时间尚早。这暗示着诗人此番旅途艰辛,需不辞劳苦地长途跋涉。“饬装”与“奔策”两个词,将出发的动作生动展现且具体入微,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诗句笔力雄健,句法刚劲,不落窠臼,气势恢宏,成功地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堪称古人所言的“突起”之笔。无怪乎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称赞:“如此起句,是大家数。”颔联视角聚焦于山顶的“危阁”与“回梁”,以此描绘旅途中所见之景,着重凸显出奇峻、险要的特点。诗人将“危”“回”之感赋予蜀地的崇山峻岭与悬崖峭壁,用词精准且富有新意。“丹障”与“翠屏”形象地勾勒出山峰各异的形态与色彩,充分彰显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写景功力。颈联刻画诗人透过云雾观赏景物的情景,大树与山峰在云雾笼罩下,皆失去了原本清晰的模样,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之美。“迷”“失”二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山中独特景致时的奇妙感受。从“云间”“雾里”的特殊角度去观峰看树,进一步强化了那种迷离朦胧的氛围。尾联巧妙地暗示了夜色的降临,意味着一天的疲惫行程即将结束。诗人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借着凉风的突然袭来,才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已晚,同时展现出夜萤纷飞的画面。这一联生动地体现出诗人游兴盎然,沉浸其中,陶醉而忘却时光流逝的状态。行文构思精巧,凉飙与夜萤的出现,巧妙地唤起了诗人的时间意识,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早已完全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忘却了周遭的一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布局上独具匠心,呈现了诗人一整天的旅行轨迹,却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详略得当,重点鲜明。在写景方面,诗人巧妙地变换角度,从不同时段、光影效果入手进行描绘,使得笔下的景致如梦幻般变幻无穷而神奇。诗中的写景与抒情交融无间,既继承了永明体写景细腻生动、遣词精工的特质,又汲取了魏晋古诗刚健的气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无论是对山间拂晓的刻画,还是对旅途心境的传达,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危阁寻丹嶂,回梁属翠屏。语皆雄伟。唐人之气象风格,至此而见矣。

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林泉独饮》

下一篇:唐·王勃《寻道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