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深知宋玉悲":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
#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亦吾师":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怅望千秋一洒泪":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
"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萧条异代:身世同样凄凉。
"江山故宅空文藻":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
#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岂梦思":巫山云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荒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
# 最是楚宫俱泯灭:“最是”二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楚王宫。
"舟人指点到今疑":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 舟人指点到今疑: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因宋玉宅而缅怀其人的风流儒雅,抒发了杜甫对历史的感慨、对才华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杜甫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中的“怅望”与“洒泪”,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悲伤与无奈。情景交融:“草木摇落”、“江山云雨”、“故宅荒台”等景物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也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用典:诗中使用典故,“摇落深知宋玉悲”中的“摇落”源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借以渲染悲秋的气氛,并暗喻宋玉及诗人自身的遭遇。借代:“风流儒雅亦吾师”中的“风流儒雅”借用了北周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用来强调宋玉的政治抱负和文采风流,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宋玉的敬仰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伫立宋玉旧宅之前,心中涌动着对这位先贤的深深怀念。他由宋玉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既流露出对宋玉才华的崇拜,也为宋玉身后被人误解、曲解而深感不平。杜甫暮年漂泊出蜀,途经巫峡,抵达江陵,心中不禁涌起对这位楚国词人的无限缅怀,同时也勾起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同情与悲慨。在杜甫眼中,宋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更是一位有志之士。然而,他生前身后却仅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的失意与不遇,反而遭人误解,甚至曲解。这是宋玉一生最为悲哀之处,也是杜甫自己心中最深的伤痛。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诗人感慨自己与宋玉虽相隔千秋,身处不同朝代,但命运却如此相似,都遭遇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的困境。望着宋玉的遗迹,想着他的一生,杜甫不禁悲从中来,泪洒衣襟。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诗人指出,在这片大好江山中,宋玉的故宅犹存,世人总算没有完全遗忘他。然而,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却忽视了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与宋玉的初衷相悖,也对后世无益,令人深感惘然。因此,诗人用“空”字来形容这种遗憾。就像眼前的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虽以荒诞梦想为题材,但实则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却只将其视为风流艳事,从误解到曲解,将有益之作阉割成荒诞故事,将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让宋玉含冤九泉,也让杜甫痛心疾首。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痛心地指出,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消逝,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甚至将曲解当作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还津津乐道地指点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之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之景。词人宋玉的形象虽不灭,但志士宋玉的精神却已不存。他生前未获际遇,身后又为人曲解。宋玉之悲,亦是杜甫之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讲求声律和谐,对仗工整,但诗人更注重议论的深入、思考的精微和意义的精辟。在为宋玉描绘形象时情感深沉,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因此,全诗采用赋的手法,用词精准,用典贴切,不受格律的严格束缚。它虽然是律诗这种近体诗的形式,却融入了古体诗的风韵,同时保持了语言的清丽脱俗。
# 玉悲“摇落”,而公云“深知”,则悲与之同也。故“怅望千秋”,为之“洒泪”;谓玉萧条于前代,公萧条于今代,但不同时耳。不同时而同悲也……知玉所存虽止文藻,而有一段灵气行乎其间,其“风流儒雅”不曾死也,故吾愿以为师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怅望千秋”一联)二句乃流对。此诗起二句失粘。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义山诗“楚天云雨俱堪疑”从此生出。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顾宸曰:李义山诗云:“襄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段云。”得此诗之旨。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怀宋玉亦所以自伤。言斯人虽往,文藻犹存,不与楚宫同其泯灭,其寄概深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下四首,分咏峡口古迹也,俱就各人时事寄概……三、四,空写,申“知悲”;五、六,实拈,申“吾师”。……结以“楚宫泯灭”,与“故宅”相形,神致吞吐,抬托愈高。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流水对,一往情深(“怅望千秋”二句下)。意在言外(“最是楚宫”二句下)。“亦”字承庾信来,有岭断云连之妙。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如此诗亦自“风流儒雅”。
清刘濬《杜诗集评》
# 此第二首,则将自己怀抱与宋玉古事引为同调。
清佚名《杜诗言志》
# 一意到底不换,而笔势回旋往复,有深韵。七律固以句法坚峻、壮丽、高朗为贵,又以机趣凑泊、本色自然天成者为上乘。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曰:次首以宋玉自况,深曲精警,不落恒蹊,有神交千载之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