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2
luò
fān
dòu
huái
zhèn
tíng
fǎng
lín
驿
hào
hào
fēng
míng
míng
chén
rén
guī
shān
guō
àn
yàn
xià
zhōu
bái
qín
guān
tīng
zhōng
wèi
mián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逐句剖析

"落帆逗淮镇":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 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逗:一作透,停留。,落帆:降下船帆,指船停泊。

"停舫临孤驿":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 驿:驿站,传递文书的人员中途休息、换马的处所。,临:靠近。,舫:船。

"浩浩风起波":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 浩浩:盛大的样子。

"冥冥日沉夕":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 冥冥:昏暗,昏昧。

"人归山郭暗":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 人归山郭暗: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雁下芦洲白":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独夜忆秦关":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 秦关: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此处指诗人的家乡。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听钟未眠客":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 听钟未眠客:孤独之夜,怀念家乡。客,诗人自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夕次盱眙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聚焦羁旅途中的种种情境,开篇前四句,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在旅途中遭遇风浪,行进受阻,无奈之下只得将船停靠在盱眙县的孤驿旁。路途的波折尽显漂泊之苦。而后四句进入另一番情境,天色渐暗,人归舍、雁归巢,夜幕徐徐笼罩,诗人却从夜晚直至拂晓都难以成眠,满心的思乡情、羁旅愁绪纷至沓来。整首诗仿若一位老友在身边,将旅途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浓烈的情感宣泄,只是在写景叙事间,把思乡之情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景情相互交融,触动人心,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彼时韦应物正前往滁州赴任刺史一职。他一路从长安跋涉而来,途经盱眙县时,遭遇风浪,无奈只得在傍晚时分停歇于一座偏僻孤寂的驿站。入驿之后,目之所及皆是秋日薄暮下的萧条之景,荒败冷落之感扑面而来。夜幕降临,寒钟声声入耳,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汹涌,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因遭遇风波,傍晚停歇于孤寂驿站的情景,展现了秋日傍晚驿站周遭萧瑟荒凉的景象,以及诗人夜听寒钟、彻夜难眠思念故乡的画面,将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融入旷野、孤驿、寒钟等一系列景物之中,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氛围,强烈地烘托出诗人风尘漂泊之感。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借“孤驿”的孤寂之景,奠定思乡愁绪基调;“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以旷野苍凉夜景烘托漂泊凄苦;“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借人归雁下、明暗对比之景,反衬自身客居异乡的惆怅,将思乡之情融于景中,不着痕迹却感人至深。烘托:“冥冥日沉夕”,以暮色昏暗、夕阳沉落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旅途的黯淡与羁旅的愁苦,强化漂泊之感。“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用山郭暗沉、芦洲泛白的环境烘托出清冷孤寂氛围,突出诗人的落寞,更显客思沉重。情景交融:“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诗人将旅途遇风波、傍晚泊岸的经历与苍茫暮色、浩荡水波相结合,外在景象与内心漂泊凄苦无缝对接,情感随景自然流露,达到景情一体,让读者深切体会其羁旅愁绪。借景抒情:在“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一句中,诗人借深夜独听钟声这一景,抒发思乡之情。寒夜钟声阵阵,更添孤寂,将对故乡的思念、客居的愁绪借钟声传递出来,以景为媒介,倾诉内心深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人雁归反衬己独留,颈联描绘暮色里“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他人归家、大雁归巢,画面温馨。而诗人漂泊异乡,形单影只,与这暖融场景格格不入。以暖衬冷,用他人的团聚之暖,强烈反衬出自己客居的孤寂之冷,将羁旅愁思烘托得更为浓烈,在鲜明对比中尽显内心的酸楚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直接点题,清晰交代了时间是黄昏,地点在盱眙县的孤驿旁,自然流畅地引出后续泊船时所见的景致描绘,其中“孤”字,饱含孤寂之感,悄然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而“落帆”“停舫”则点明船即将靠岸停歇。颔联紧承首联,将镜头聚焦于江边的傍晚之景,“风起波”“日沉夕”生动展现出晚风呼啸、水波翻涌、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的画面,既解释了因路途遇风浪而不得不停船孤驿的缘由,又侧面烘托出诗人羁旅奔波的劳顿与艰辛,旷野中那苍凉凄清的夜景,恰似诗人漂泊异乡、内心凄苦的映照。颈联笔触一转,着眼于停舟后放眼所见,“山郭暗”“芦洲白”细腻地勾勒出夜色笼罩下的景象,“人归”“雁下”则描绘随着夜幕降临,人们纷纷归家,大雁也停歇栖息的画面。看到他人尽享家的温暖、鸟儿安栖巢穴,反观自己孤身漂泊天涯、有家难回,强烈的酸楚涌上心头,如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营造的落寞意境。此处精心选取意象,巧用色彩明暗对比,营造出凄冷氛围,借人归雁下的景象,将羁旅思乡之情委婉融入其中。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在这孤独的夜晚,诗人听着钟声,辗转难眠,满心都是对家乡的思念,“独夜”“听钟”“未眠”反复强调“夕”与夜,将乡思客愁渲染得愈发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字入妙,正见夕暗之态。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韦诗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有合于刘须溪所谓“诵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淡然无意,而真率之气自不可掩。

清乔亿《剑溪说诗》卷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昙《三代门·太公》

下一篇: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