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ào
zhōng

朝代:唐作者:张继浏览量:1
西
fēng
cǎo
shù
qiū
chuān
yuán
gāo
xià
guò
dōng
zhōu
dào
biān
bái
lái
huá
biǎo
shàng
cāng
lín
qiū
jiǔ
bàn
yīng
fēi
sān
shān
chù
shì
xiān
zhōu
jìng
xíng
yǎng
chéng
jīn
què
dāng
nián
yuǎn
yóu

译文

齐鲁大地秋风吹,草树尽显秋意,我穿过高低起伏的山川原野,经过了东州之地。道边的白鹤飞来落在华表上,大路上苍色麒麟卧于古丘。那黄河九曲多半已不是大禹遗迹,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又在何处。一路走来,俯仰之间古今已变,却回忆起当年曾作远游之赋。

逐句剖析

"齐鲁西风草树秋":齐鲁大地秋风吹,草树尽显秋意,

"川原高下过东州":我穿过高低起伏的山川原野,经过了东州之地。

# 东州:指东齐王朗公的辖区。

"道边白鹤来华表":道边的白鹤飞来落在华表上,

# 华表:指灵岩寺大殿前柱身雕刻的龙凤等图案,以及上部横插着雕图的石板或木板。

"陌上苍麟卧古丘":大路上苍色麒麟卧于古丘。

# 苍麟:指秋天的山上成片的青色、红色或黄色的自然植被。

"九曲半应非禹迹":那黄河九曲多半已不是大禹遗迹,

# 九曲:指弯曲的黄河。

"三山何处是仙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又在何处。

# 三山:指蓬莱,瀛洲和方丈三神山。

"径行俯仰成今古":一路走来,俯仰之间古今已变,

"却忆当年赋远游":却回忆起当年曾作远游之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道中》是中唐诗人张继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秋日齐鲁大地的风光,借景怀古,表达对古今变迁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西风中的草树、道边的白鹤、古丘上的苍麟等景象,引发对大禹遗迹、仙洲所在的思考。首联点明秋日行旅地点;颔联以景怀古;颈联发出对历史遗迹与仙洲的疑问;尾联感慨古今变化,忆起当年远游。全诗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与个人的怅惘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齐鲁西风草树秋,川原高下过东州”,点明时令为秋,地点在齐鲁大地。“西风”“草树秋”渲染出秋日萧索的氛围,诗人行经川原,高低起伏间路过东州,为全诗奠定了秋日行旅的基调,在炼字上,“秋”字精炼地体现季节特点,以景开篇,自然引出下文。颔联:“道边白鹤来华表,陌上苍麟卧古丘”,勾勒了道边白鹤、古丘苍麟的景象,“来”“卧”二字生动,以古迹场景怀古,引发对历史兴衰的联想,在形象塑造上,营造出一种沧桑、悠远的历史氛围。颈联:“九曲半应非禹迹,三山何处是仙洲”,借大禹治水遗迹和海上仙山的典故,发出疑问,在表达技巧上,以问句形式深化怀古之情,体现对历史与传说的思索,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怅惘。尾联:“径行俯仰成今古,却忆当年赋远游”,诗人感慨行路之间,古今已变,忆起当年远游,卒章显志,直接抒发对时光流逝、古今变迁的感怀,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兴亡之感相融合,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继《洛阳作》

下一篇:唐·张继《登丹阳楼(一作郎士元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