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昨夜雪如花":昨夜越州城大雪纷飞,
# 江城:此指会稽。
"郢客登楼齐望华":今天我登上城楼,眺望着雪后放晴的美景。
# 齐望:一作望霁。,郢客:指诗人。
"夏禹坛前仍聚玉":城外夏禹坛前堆积的雪如莹莹白玉,
# 夏禹坛:在浙江会稷山。夏:一作大。
"西施浦上更飞沙":远处的西施浦也好似蒙上了朦胧面纱。
# 飞沙:这里借指雪。一作飘纱。,西施浦:当在会稷。浦:一作渚。
"帘栊向晚寒风度":城楼的帘下窗间,在这日暮时分有寒风劲吹,
# 向晚:傍晚。,帘栊:窗帘和窗牖。
"睥睨初晴落景斜":城墙外的落日楼头有斜晖倾洒。
# 落景:傍晚时分落霞余辉映照下的景色。,睥睨: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
"数处微明销不尽":极目远望,清冷的暮色中,还有几处微明的灯火,
"湖山清映越人家":湖山的青影映照着这越地的人家。
# 越:这里指会稽一带。会稽古属越国。,清:一作青。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会稽郡楼雪霁》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会稽雪霁后的美景,如江城雪似花、夏禹坛聚玉、西施浦飘纱等景象,借雪景抒发诗人对古贤的赞叹仰慕、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惋惜,以及对自身颠沛生活和唐王朝衰微的忧虑之情,展现了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比喻:“江城昨夜雪如花”,将昨夜江城的大雪比作盛开的花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雪势之大与雪花的美妙姿态,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用典:“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分别运用了夏禹和西施的典故。夏禹治水功绩卓著,西施是吴越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对仗:此联对仗工整,“夏禹坛”与“西施浦”相对,“前”与“上”相对,“仍聚玉”与“更飘纱”相对,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美和韵律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借景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环境和光线变化的描写中,通过“寒风度”和“落景斜”,表达了对自己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以及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日渐衰微的忧虑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深沉。
3. 分段赏析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首联点明雪霁登楼的情境。“江城昨夜雪如花”以生动的比喻,将昨夜江城的大雪比作盛开的花朵,形象地展现出雪势之大与雪花的美妙姿态,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浪漫的氛围。“郢客登楼齐望华”则交代诗人作为客居此地的“郢客”,在雪后登上城楼,与众人一同眺望雪景。此句既呼应题目,又为下文对雪景的具体描绘做铺垫。诗人虽身处异乡避难,但雪后的美景仍吸引他登楼观赏,展现出自然美景对人的吸引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颔联运用典故写景,对仗工整。“夏禹坛前仍聚玉”,诗人目光投向夏禹坛,坛前的积雪如同堆积的美玉,既描绘出雪的洁白纯净,又借夏禹治水的功绩与威望,赋予雪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夏禹作为上古贤君,其功绩为后人敬仰,此处雪景与禹坛相连,引发诗人对古贤的赞叹与仰慕。“西施浦上更飘纱”,写西施浣纱的水滨,雪后景象如飘拂的白纱,营造出空灵梦幻的意境。西施作为吴越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其命运坎坷,为国难献身却遭非议。诗人在此处将雪景与西施联系,既有对其美貌与功绩的惋惜,也借此影射现实,悼古伤今,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复杂,由单纯的写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颈联视角从城外雪景转回城楼内。“帘栊向晚寒风度”,傍晚时分,寒风透过帘栊吹入,点明时间推移和天气寒冷,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暗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睥睨初晴落景斜”,“睥睨”指城墙上的女墙,描绘初晴时夕阳余晖斜照城墙的画面。夕阳西下,光线渐弱,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与希望的黯淡。诗人直面现实,联想到自己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以及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日渐衰微,感情陷入低谷,借景抒情,将忧国忧民、对自身命运的忧虑等复杂情感融入这一景象之中。“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尾联描绘雪后傍晚远景,照应首联。“数处微明销不尽”,远处几处微光闪烁,可能是未消融的积雪反射之光,也可能是人家的灯火,给寒冷雪后的世界增添了一丝温暖与生机。这微弱的光亮,如同黑暗中的希望,给诗人带来些许慰藉。“湖山清映越人家”,湖水、山峦在雪后清辉映照下,与越地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此句既展现了雪后美景的延续,又以景结情,在清美的景色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虽有对美景的留恋,但也难掩对现实的忧虑,然而这美景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诗人内心的悲愁,使情感有了起伏变化,达到情与景浑然莫辨的境界,让读者在余韵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深沉的情思。
4. 作品点评
张继极擅描摹景致,常常将真挚情感寄寓于鲜活的景物描写间。就如在《雪霁登楼》中,其笔下情与景、意与象完美交融,达到难分彼此、和谐统一的精妙境地。
# 欲写今朝,先写昨夜,自是问水导源之法。三四承一,夏禹、西施,配耦甚奇。“坛前聚玉”,何等高华!“浦上飞纱”何等娟洁!如此咏雪,谢道蕴不当退避三舍乎?下半首俱承二,而五六止及“登楼”,七八才是“望霁华”也。“寒风度”、“落景斜”,不言雪霁,正妙在意在言外。“数处微明”是“消不尽”之处,“湖山青映”是已消尽之处,一起一伏,想其弄笔之姿,真不啻蝶影低回、花枝摇曳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上一篇:唐·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
下一篇:唐·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