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宋伤心地":鲁地是令人痛心之地,
# 伤心:一作分巡。,宋:一作鲁。
"频年此用兵":连年在这里爆发战争。
"女停襄邑杼":女子停下襄邑的织布,
"农废汶阳耕":农民荒废汶阳的耕地。
"国使乘轺去":国家使者驾着轻车前往,
# 国使:一作使者。
"诸侯拥节迎":藩镇官员持节迎接。
# 侯:一作藩镇。
"深仁荷君子":期望有深厚仁德的君子施政,
# 荷:一作佐,一作赖。
"薄赋恤黎甿":减轻赋税抚恤百姓。
"火燎原犹热":战火如燎原之势仍炽热,
"波摇海未平":局势像海浪摇晃般未平静。
# 波:一作风。
"应将否泰理":你应带着世道盛衰的道理,
"一问鲁诸生":去问问鲁国的儒生们。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点题,“齐宋”点明地域,“伤心地”直抒战乱带来的悲痛;“频年此用兵”,“频年”强调战争持续时间长,“用兵”揭乱世本质,为全诗奠定忧国忧民的沉重基调,展现齐宋之地因战乱沦为苦难场域的现实。“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续写战乱对民生的摧毁,“女停襄邑杼”,写女子因战争无法在襄邑正常织布(手工业停滞);“农废汶阳耕”,借“汶阳田”典故,表农民放弃耕地(农业荒废),从男女不同生产角度,凸显战乱让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转入写邹判官赴任,“国使乘轺去”,“轺”指轻车,显使者出行的庄重与使命;“诸侯拥节迎”,“诸侯”(或藩镇)持节相迎,侧面体现此次使命受重视,为下文寄望“仁政”做铺垫,也暗含对邹判官的期许。“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直抒对邹判官的期望,“深仁荷君子”,盼其怀深厚仁德施政;“薄赋恤黎甿”,望减轻赋税、抚恤百姓,把对战乱民生的痛心,转化为对“仁政救民”的迫切呼吁,体现诗人的政治理想。“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以比喻深化战乱危机,“火燎原犹热”,战火如燎原之势,炽热难熄(喻战乱未止);“波摇海未平”,局势像海浪摇晃的大海,难以平静(表社会动荡不安),从自然意象映射社会现实,强化战乱的严峻与持久。结尾“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用典,“鲁诸生”借鲁国儒生探究学问之意,盼邹判官带着“世道盛衰(否泰)”的道理,向儒生请教(实则是呼吁探究治乱之因、寻求救世之法),以典故收束,把个人送别寄望上升到对社会治乱的深度思考,拓宽诗作格局。
# 《国语》:“室无悬耜,野无奥草。”《尉缭子》兵法:“耕有春悬耜,织有日断机。”言用兵之妨于耕织也。唐张继诗:“女停襄邑杵,农废汶阳耕”。盖祖《尉缭子》之语。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兵荒之后,以深仁薄赋期之,得“赠人以言”之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张继《望归舟》
下一篇:唐·张继《会稽郡楼雪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