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áng
zuò

朝代:唐作者:张继浏览量:1
luò
yáng
tiān
xiàn
jīn
shí
chóng
xiāng
cǎo
qīn
guān
dào
huā
zhī
chū
yuàn
qiáng
shū
chéng
xiū
zhú
suì
wéi
láng
pín
jiàn
fēi
shì
西
yóu
qiáng

译文

洛阳是天子直辖的京城所在,这里曾是石崇金谷园的所在地,象征昔日繁华。春草蔓延生长,逐渐覆盖了官府道路,鲜花从皇家园林的围墙探出枝头。写完文章就别再被放逐为客,作完辞赋就能当上郎官。贫穷低贱不是我所追求的,向西远行只为磨砺自强。

逐句剖析

"洛阳天子县":洛阳是天子直辖的京城所在,

# 天子县:洛阳为许多王朝建都处,亦为唐代东都。,洛阳:东周、东汉、三国魏及西晋、北魏皆建都于此,唐以为东都,故称天子县。

"金谷石崇乡":这里曾是石崇金谷园的所在地,象征昔日繁华。

# 石崇:晋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历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等职,曾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赞,在金谷置园,奢靡成风,即为世传之“金谷园”。崇:一作家。,金谷:即石崇所建金谷园。

"草色侵官道":春草蔓延生长,逐渐覆盖了官府道路,

# 侵官道:延伸进大路。

"花枝出苑墙":鲜花从皇家园林的围墙探出枝头。

"书成休逐客":写完文章就别再被放逐为客,

"赋罢遂为郎":作完辞赋就能当上郎官。

"贫贱非吾事":贫穷低贱不是我所追求的,

"西游思自强":向西远行只为磨砺自强。

# 思:一作当。,西游:谓西入长安,谋求功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阳作》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官道上的草色、苑墙边的花枝等景象,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感慨与自强不息的志向。诗中巧妙化用“赋罢为郎”、“逐客”等典故,暗含着对仕途沉浮的深刻思考。该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张继为避战乱客居洛阳,在目睹白马寺的萧条景象后写下了这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后,张继为躲避战乱南下流寓至洛阳。诗人借宿白马寺时,面对安史叛军劫掠后的断壁残垣,触景生情,融入自身因战乱漂泊、仕途困顿的际遇,最终完成这首融合历史兴衰、个人羁旅与宗教沧桑的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述怀言志诗。全诗将都城风物与个人际遇相映照,在繁华与落寞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虽处困顿仍思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赋罢为郎逐客”:“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反用汉代司马相如“赋罢为郎”的典故。原典指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汉武帝赏识而拜官,此处反其意而用,暗含诗人虽怀才却不遇的感慨。逐客又暗指贬谪之臣,与为郎形成对比,抒发仕途坎坷的愤懑。​​“贫贱非吾事”化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儒家思想,表明诗人不以贫贱为意,更重自强之志。此典与全诗“西游思自强”相承,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暗含对现实困顿的不屑与超越。直抒胸臆:末二句“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直剖胸臆,斩截如金石声。“非吾事”以否定强化决绝,“思自强”则如宣言,与前文“赋罢为郎”相扣,显露出士人功业自许的气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开篇点明洛阳作为天子脚下的特殊地位,“金谷石崇乡”巧妙化用石崇金谷园的典故,既写实描绘洛阳的繁华富庶,又暗含对昔日奢靡之风的追忆,笔力雄健而含蓄。颔联“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以细腻笔触勾勒洛阳春日景象,“侵”“出”二字生动传神,既展现自然生机盎然之态,又暗喻繁华背后的悄然变化,情景交融而意在言外。颈联“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反用司马相如“赋罢为郎”的典故,表面写文人因文采得官的典故,实则暗含诗人自身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典贴切而含蓄深沉。尾联“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直抒胸臆,“贫贱非吾事”化用儒家轻富贵思想,表明诗人不以贫贱为意的高洁志向,“西游思自强”则展现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全诗感慨形成呼应,升华了诗歌主旨。

4. 作品点评

此诗作为张继现存诗作中罕见的五言律诗,既保持了其“事理双切”“不雕而自饰”的一贯风格,又以严谨工整的格律展现了盛唐律诗的精湛技艺。该诗与《枫桥夜泊》遥相呼应,分别代表了诗人早期羁旅漂泊与后期深沉内敛两个不同创作时期的风貌。诗中既延续了张继平实自然的语言特色,又通过精妙的格律安排,彰显了唐代五言律诗的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继《冯翊西楼(一作郎士元诗)》

下一篇:唐·张继《秋日道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