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松停翠盖":孤松青翠树冠如盖,
"托根临广路":扎根道旁挺拔昂扬。
"不以险自防":身处险境不加防范,
"遂为明所误":砍作松明所以遭殃。
"幸逢仁惠意":幸而遭逢仁慈恩惠,
"重此藩篱护":围上篱笆得到屏障。
"犹有半心存":半爿树干依然存活,
# 半心存:指孤松尚存一定活力。
"时将承雨露":时时承受雨露滋养。
# 承雨露:等待承受雨露的滋润,以蓬勃生长。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描绘了路边孤松因生长位置未设防而遭砍伐,后得人保护的情景。诗人以孤松自比,暗示自己人生中因某些原因遭遇困境,而幸得他人相助。借孤松尚存生机,表达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展现出对生活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以孤松自比,通过描写孤松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经历。如以孤松“托根临广路”的处境,自况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以孤松被斫,自比因参加二王集团而遭贬斥;以孤松遇好人用藩篱保护,比作自己遇到支持者被诏返京城;以孤松虽伤但仍心存生机,自比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心怀希望,等待时机。象征:孤松象征着作者自己,孤松所处的“广路”“险”等环境象征着作者所处的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明所误”象征着作者因参与政治斗争而遭受的挫折,“藩篱护”象征着外界对作者的支持和保护,“雨露”则象征着朝廷的恩泽或机遇等,通过这些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段赏析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描绘出松树的形态与所处之地,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诗人借孤松被斫,暗指自身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与二王集团而被贬的经历,深刻反思政治斗争失败缘由。“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意思清晰:受伤孤松遇好心人以藩篱保护,恰似诗人获支持者,得以从贬地被召回京城。“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是诗人自比。虽历经十年贬谪磨难,生机犹存,如同受伤孤松,半边树心尚活,时刻盼着承接雨露。“时将承雨露”中“时”字关键,可解为“时机”或“此时”,皆契合诗人返京时的欣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