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shān
lín
yǒu
sōng
wǎng
lái
zhuó
wéi
míng
hào
shì
zhě
lián
zhī
biān
zhú
chéng
yuán
suì
shēng
zhí
gǎn
ér
shī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sōng
tíng
cuì
gài
tuō
gēn
lín
guǎng
广
xiǎn
fáng
suì
wéi
míng
suǒ
xìng
féng
rén
huì
zhòng
fān
yóu
yǒu
bàn
xīn
cún
shí
jiāng
chéng

译文

孤松青翠树冠如盖,扎根道旁挺拔昂扬。身处险境不加防范,砍作松明所以遭殃。幸而遭逢仁慈恩惠,围上篱笆得到屏障。半爿树干依然存活,时时承受雨露滋养。

逐句剖析

"孤松停翠盖":孤松青翠树冠如盖,

"托根临广路":扎根道旁挺拔昂扬。

"不以险自防":身处险境不加防范,

"遂为明所误":砍作松明所以遭殃。

"幸逢仁惠意":幸而遭逢仁慈恩惠,

"重此藩篱护":围上篱笆得到屏障。

"犹有半心存":半爿树干依然存活,

# 半心存:指孤松尚存一定活力。

"时将承雨露":时时承受雨露滋养。

# 承雨露:等待承受雨露的滋润,以蓬勃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是唐代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孤松为题材,借物抒情。开篇两句,点明孤松所处之境。紧接着两句,诗人以孤松遭斫,暗喻自身被贬的坎坷经历。随后两句,借孤松获藩篱围护,象征自己得人支持,有望重回京城。结尾两句,表明自己虽历经沧桑,却生机犹存,时刻盼望着能重沐恩泽。整首诗借孤松自比,将自身境遇与情感悄然融入,行文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地抒发内心复杂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说,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结束在永州(今湖南永州)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返程途中经过商山,看到那株先遭摧残后获保护的孤松,触景生情,遂作此诗。另一说法是,柳宗元被召回长安后不久,便又被派往比永州更偏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这无疑是再次被贬,此诗便是他离京赴柳途中,于商山有感而发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描绘了路边孤松因生长位置未设防而遭砍伐,后得人保护的情景。诗人以孤松自比,暗示自己人生中因某些原因遭遇困境,而幸得他人相助。借孤松尚存生机,表达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展现出对生活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以孤松自比,通过描写孤松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经历。如以孤松“托根临广路”的处境,自况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以孤松被斫,自比因参加二王集团而遭贬斥;以孤松遇好人用藩篱保护,比作自己遇到支持者被诏返京城;以孤松虽伤但仍心存生机,自比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心怀希望,等待时机。象征:孤松象征着作者自己,孤松所处的“广路”“险”等环境象征着作者所处的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明所误”象征着作者因参与政治斗争而遭受的挫折,“藩篱护”象征着外界对作者的支持和保护,“雨露”则象征着朝廷的恩泽或机遇等,通过这些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段赏析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描绘出松树的形态与所处之地,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诗人借孤松被斫,暗指自身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与二王集团而被贬的经历,深刻反思政治斗争失败缘由。“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意思清晰:受伤孤松遇好心人以藩篱保护,恰似诗人获支持者,得以从贬地被召回京城。“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是诗人自比。虽历经十年贬谪磨难,生机犹存,如同受伤孤松,半边树心尚活,时刻盼着承接雨露。“时将承雨露”中“时”字关键,可解为“时机”或“此时”,皆契合诗人返京时的欣喜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下一篇:唐·柳宗元《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