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楚山静":南国的群山格外幽静,高飞的白鹤声声长鸣,
# 鹤鸣:语出《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原文意为白鹤在山北鸣叫,小白鹤们唱和着。“我有好的雀儿(爵边雀),我和你们来享受它(靡,奢侈,引申为享受)。”诗中既写实又借意。
"露白秋江晓":深秋的潇湘从黑夜里醒来,晶莹的霜花将晨光结凝。
"连袂度危桥":我们携手渡过残破的木桥,
# 危:危险。,连袂:即手拉着手。袂,衣袖。
"萦回出林杪":曲曲折折爬到了高过所有树尖的山头。
# 杪:树的末梢。
"西岑极远目":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
"毫末皆可了":宇宙间一丝一毫眼底尽收。
"重叠九疑高":重重叠叠的山峰啊九疑最高,
"微茫洞庭小":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
"迥穷两仪际":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
# 两仪:古指天地或阴阳。《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诗中指天地间。,迥穷:极尽很远很远的地方。迥,远;穷,尽。
"高出万象表":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
#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
"驰景泛颓波":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
#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水经注》:“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
"遥风递寒筱":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
# 筱:小竹。《书·禹贡》:“筿簜既敷。”孔安国传:“筿,竹箭;簜,大竹。”孔颖达疏:“筿为小竹,簜为大竹。”
"谪居安所习":遭谪贬还能有什么事可做,
"稍厌从纷扰":已渐厌倦了终日的纷纷扰扰。
"生同胥靡遗":活着似奴隶被抛弃在南荒,
# 胥靡:又作“縃靡”,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牵连着强迫劳动而得名。《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寿比彭铿夭":等于把生命夭折在满肚皮苦水里。
# 彭铿:同“彭亨”“膨脝”,腹胀大的样子。韩愈《城南联句》:“苦开腹彭亨。”孙伯野注:“苦开,乃破瓜瓠之苦者也。”
"蹇连困颠踣":跛脚的驴子怕的是受困扑倒,
# 颠踣:犹颠踬,倾倒。《抱朴子·百里》:“冒昧苟得,闇于自量者,虑中道之颠踬,不以驽茧服鸾衡。”引申为挫折。,蹇连:如跛足的驴子行路艰难。蹇,跛足。《楚辞·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有何路之能极?”又《易·蹇》:“六四,往蹇来连。”
"愚蒙怯幽眇":愚蠢和蒙昧怕的是深妙精微。
# 幽眇:精微深妙。韩愈《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非令亲爱疏":不是让深深爱过的人疏远,
"谁使心神悄":谁能让人这般心悲神凄。
# 悄:忧愁的样子。《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偶兹遁山水":让我们双双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
"得以观鱼鸟":看水底鱼儿游天上鸟儿飞。
"吾子幸淹留":幸好你留在我的身边,
"缓我愁肠绕":舒缓了我心中的愁结肠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山感怀诗。描绘了清幽的秋景与西山的壮阔,通过登山远眺的所见所思,体现了诗人谪居的苦闷、命运的蹇滞,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悲愤无奈以及在困境中对友情慰藉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开篇“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以鹤鸣之动衬楚山的静谧,让静态的山更显清幽,营造出空灵意境;登山途中“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脚步的移动、过桥穿林的动态,与山林的静态相融合,既展现登山过程,又凸显环境幽深,使画面鲜活,情与景相生,强化诗人复杂心境。借景抒情:诗人借秋晨鹤鸣、露白秋江、危桥林杪、九疑洞庭等景,“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在描绘山水间寄寓自身政治失意、遭贬谪的忧愁,还有对远方长安的期盼,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情景交融。联想:由“鹤鸣楚山静”联想,鹤鸣声响彻山林,本应打破寂静,却反衬出楚山更深沉的静谧,令人脑海浮现空灵清幽画面;从“回嶷”与“洞庭”联想,前者关联舜帝圣明,后者牵出屈原放逐,诗人借此将自身境遇与历史典故相连,勾起对政治理想、人生遭遇的感慨,使诗意超脱眼前山水,拓展至历史与人生的宏大视野。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便展现出非凡气魄,“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秋晨之际,清露晶莹、白鹤翩跹,这些明静、清丽又灵动的意象相互交织,为楚山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画卷。可现实的冷峻随即袭来,诗人以质朴笔触叙写登山过程,“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愚溪上那看似惊险的木桥,还有迂回曲折的山路,实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仕途的崎岖,与开篇的美好景象反差强烈,精准映照出他执着奋进却屡遭重创、处境困厄的艰难心境。临近西山,诗人巧妙选取回嶷与洞庭对举,浓墨重彩地铺陈自己的政治理想。回嶷作为舜帝归魂处,承载着圣明的期许;洞庭曾是屈原被放逐之地,满溢着悲愤与哀怨。于这秋意萧瑟中,诗人描绘出一高一低、一明一暗的两组意象,引人遐思,意蕴悠长。待登上山巅瞭望宇宙,他的思绪早已超脱万物,“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这既是写景,更是诗人的自比,尽显遗世独立、傲睨一切的豪迈。诗中的意、象、情、景、神、形完美融合,抽象理念具象化,背后是诗人炽热的期盼。他渴望北去的潇湘水能将心声带往长安,期盼远方的风为贬谪之人送来佳音。遭贬七载,庸碌纷扰的生活让诗人苦不堪言,他把自己喻为满腹悲苦的囚徒,畏惧愚昧带来的再次跌倒,因亲友疏离而希望渐渺。在理想与挫折的矛盾中,诗人无奈向山水寻解脱:“偶兹循山水,得以观鱼鸟”,这寻求慰藉之举,恰恰反衬出内心被禁锢的剧痛。此外,诗中以“鹤鸣”含蓄隐喻,“连袂”点明与崔策同游,结尾的“幸”字饱含对崔策的感恩。全篇除寥寥几处,未过多着墨崔策,而是借事抒情、托物言志。诗人深得屈原神韵,借“回疑”“洞庭”,勾起对舜帝贤明、湘夫人哀伤的联想,抒发君臣聚散、人生浮沉的悲戚。同时,创设诸多精妙意象,“两仪”隐喻崇高追求,“驰景”“寒篠”、奴隶、鱼鸟等,皆承载着愿望、忧虑与痛苦。诗人还工于炼字,“危桥”并非实景描绘,而是心境投射,是恐惧的外化;“萦回”兼具写实与象征意味,映射仕途坎坷。至于“泛”“递”,炽热期盼喷薄欲出;“循”“观”,于无奈中透出洒脱,直击人心。
4. 作品点评
全诗颇具离骚风韵,字字饱含心血,有效升华主题。其言辞精简,意义丰饶,虽篇幅有限,表意却绵延无尽,予人悠长回味。
# 柳子厚诗云“鹤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夜”,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在灵运上。
宋苏轼《东坡题跋》
# 子厚“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老杜有“齐鲁青末了”,……乃知老杜无所不有。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刘云:差参隐约,可尽而不尽(“萦回”句下)。刘云:《南涧》落句,犹有以自遗此怀,似此殊可念(末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借疏于所亲,以幸得从游于崔,此抑扬法。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谢灵运“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崔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泣”。语势如峰峦起伏,委有馀态。柳子厚“鹤鸣楚山静……萦回出林杪”,语堪入画。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吴山民曰:景语清彻,遁由水,观鱼鸟,亦足寄慨。结语练。周珽曰:破山取玉,时逢壮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子厚山水诗极佳,然每篇之中必见羁宦迁谪之意,此是胸中所积,不可强者。
清汪森《韩柳诗选》
# 《庄子》“胥摩登而不遗”,言被罪之人,轻生身也。次语即《齐物论》意(“生同”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学谢“猿鸣”二句(起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柳宗元《乞巧文》
下一篇:唐·柳宗元《梦归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