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堂":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人的结习从无开始,
"沦溺穷苦源":沦落沉溺穷尽了苦难之源。
# 沦溺:论落沉没。
"流形及兹世":轮回成为今世的人形时,
"始悟三空门":才彻悟三种解脱的空门。
"华堂开净域":华美殿堂敞开清净佛国,
"图像焕且繁":佛像庄严绚丽繁复。
"清冷焚众香":檀香清冷袅袅焚烧,
# 冷:轻妙。
"微妙歌法言":诵经声微妙如天籁。
# 歌法言:指诵唱佛经。
"稽首愧导师":叩首感恩导师指引,
# 稽首:旧时跪拜礼。
"超遥谢尘昏":遥遥告别尘世昏聩。
# 超遥:遥远貌。
"曲讲堂":曲讲堂
"寂灭本非断":涅槃并非断灭,
# 寂灭:指超越生死、物我界限的境界。
"文字安可离":佛经文字不可弃离!
# 文字:这里指代语言和文字表达。
"曲堂何为设":为何设立讲经堂?
# 曲堂:弯曲或曲折的厅堂,可能象征隐居之处。
"高士方在斯":因高僧在此弘法。
# 高士:品德高尚的隐士。
"圣默寄言宣":圣者默然以言传法,
# 圣默:神圣的沉默,指内在的智慧。
"分别乃无知":分别执著实为愚痴。
# 分别:对事物的区分和认识。
"趣中即空假":中道即空即假,
# 空假:佛教中的空性和虚假。
"名相与谁期":名相执着何须挂怀?
# 期:期待,期望。,名相:佛教中指有名有相的事物。
"愿言绝闻得":愿弃绝外闻干扰,
# 绝闻:无声无息,达到超脱听觉的状态。
"忘意聊思惟":专注思维佛法真谛。
# 忘意:忘却世俗的意念。
"禅堂":禅堂
"发地结菁茆":茅草覆地成禅堂,
# 菁茆:丛丛茅草。,结:生长。,发地:大地。
"团团抱虚白":青山环抱清寂之境。
# 虚白:清白的空间。
"山花落幽户":山花飘落幽静门扉,
# 幽户:静谧的门户。,山花:山间的花朵。
"中有忘机客":禅客忘却机巧之心。
# 忘机客:超脱世俗的隐士。
"涉有本非取":观照万象本非执取,
# 本非取:并非为了获取。,涉有:涉足世间。
"照空不待析":洞见空性无需思辨。
# 不待析:无需剖析。,照空:照亮空灵。
"万籁俱缘生":万物因缘而生,
# 缘生:源于存在。,万籁:万物的声音。
"窅然喧中寂":喧嚣中自有深寂。
"心境本同如":心与境本无差别,
# 同如:开阔如洞。,心境:心境。
"鸟飞无遗迹":飞鸟掠过不留痕迹。
# 鸟飞无遗迹:飞鸟掠过不留痕迹。
"芙蓉亭":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新亭俯临红漆栏杆,
# 俯朱槛:俯倚着红色的栏杆。
"嘉木开芙蓉":嘉树绽放木芙蓉。
# 芙蓉:这里指木芙蓉。
"清香晨风远":清香随风飘散远方,
"溽彩寒露浓":寒露浸润花瓣浓艳。
# 溽:湿润。
"潇洒出人世":芙蓉超然脱俗,
"低昂多异容":姿态万千随风摇曳。
"尝闻色空喻":曾闻“色空”之理,
"造物谁为工":造化谁是精巧工匠?
"留连秋月晏":留恋秋月清辉,
# 秋月晏:秋天的时光已经不多了。,留连:意即留恋。
"迢递来山钟":远处山寺钟声隐约传来。
# 迢递:远处。
"苦竹桥":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危桥连接幽深小径,
# 幽径:幽静的小路。当指竹林间的小路。,属:连。,危桥:高耸的桥。
"缭绕穿疏林":蜿蜒穿过稀疏竹林。
# 疏林:稀疏的树林。
"迸箨分苦节":竹笋迸裂显苦节,
# 箨:竹笋外一层层的笋皮,笋长成竹,其所脱掉的皮叫箨,俗称笋壳。
"轻筠抱虚心":青筠环抱空心之态。
# 虚心:语意双关,一方面是说苦竹空心,一方面又赋予苦竹以人格,说它谦虚、虚心。,筠:竹皮。
"俯瞰涓涓流":俯视溪流涓涓,
# 流:流水。,涓涓:细水缓流貌。,俯瞰:从高处往下看。瞰:看,俯视。
"仰聆萧萧吟":仰听竹涛萧萧。
# 吟:吟咏,诵读。形容竹叶声像音乐、诗歌。,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竹叶声。,仰聆:仰面去听。聆:听。
"差池下烟日":暮云遮蔽斜阳,
# 烟日:烟雾笼罩的太阳。,差池:不齐貌。
"嘲哳鸣山禽":鸟雀啁啾鸣于山林。
# 嘲哳:鸟鸣声。
"谅无要津用":虽非渡口良材,
# 要津:重要的渡口。比喻显要的职位、地位。,谅:料想。
"栖息有余阴":却为栖息提供绿荫。
# 有余阴:有多余的阴凉,意指苦竹的树阴供人乘凉还是绰绰有余的。,栖息:指休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咏物诗。通过对龙兴寺内有关事物和景色的描写,谈到佛理,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禅境的向往和自身怀才不遇之感。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净土堂》,记述了净土院重修后佛堂的新貌及诗人参与佛事的情景,抒发了崇佛之心。开篇四句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以议论切入,直点主旨,诗人从人生轮回的苦难中,领悟到 “我空、法空、空空” 这三种解脱的佛理。接着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细腻描绘了净土堂佛事的景象:华美的佛堂宛如净地,佛像鲜明繁多,檀香袅袅,经声悠扬。结尾 “稽首媿导师,超遥谢尘昏”,诗人叩拜唱经法师,忏悔自身在红尘中的昏聩,渴望摆脱人世烦恼,向往涅槃与西方极乐世界,足见其受佛教影响之深。第二首《曲讲堂》,结构与前首相近。开篇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点明经文需讲解,高士讲经需有讲坛,曲讲堂的设立理所当然。“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 进一步阐释,指出默然妙语需借言语宣讲,将二者割裂是无知之举,且中道与空相、假名本为一体,不必细分名相。末句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表达了弃绝听闻所得、通过思考悟得佛理的愿望。全诗多议论,满含佛学术语,足见诗人对佛教真谛的虔诚向往。第三首《禅堂》,写三堂之一的 “禅堂”,写法略有变化。开篇 “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以特写镜头勾勒禅堂:青茅盖成的禅堂,被青山环抱,山花落在幽静的门前,堂中有忘机的禅客(包括诗人)。中间部分以禅语述对佛学的理解,涉及 “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 等,体现了对佛理的深刻领悟。结尾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展现空有双亡、心境合一的境界,升华了诗意。前三首以议论为主,后两首则以写景见长。第四首《芙蓉亭》,围绕芙蓉花展开,分三层。前四句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全是写景,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动静交织的画面:新亭凭栏,芙蓉绽放,晨风送香,寒露染彩。第二层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花,赞其姿态万千。“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笔锋一转,由花联想到 “色空” 之理,感慨芙蓉之美恰是 “色即是空” 的体现。末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写诗人从赏景的沉醉转入听钟的静观,流露出对禅境的向往。全诗融写景、咏物、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第五首《苦竹桥》,看似写桥,实则重点写竹,桥为陪衬。前四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写实勾勒:危桥连幽径,穿疏林,特写竹子拔节,突出其 “苦节” 与 “虚心”。第二层写桥上所见所闻:俯看细流,仰视竹声,观烟雾中夕阳,听山中鸟鸣,充满生机。但 “囚徒为朋”“夜眠不遑寐” 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伤感。结尾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借竹自喻,感叹其虽有 “苦节”“虚心” 之质,却难成渡世津梁,只能供人栖息,暗含怀才不遇之叹。全诗兼具咏物与山水诗的特点。
3. 作品点评
前人对组诗的写作评价颇高。曾吉甫《笔墨闲录》评曰:“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咏》,子厚《巽公院五咏》,取韵各精切,非复纵肆而作。随其题观之,其工可见也。”孙月峰亦点出:“五作俱就禅理发挥,最精妙。”汪森则认为:“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然谈理而实诸所无,不若写物而空诸所有,在具眼者自当辩之。”蒋之翘更直言:“五咏中《禅室》一首差胜。”孙昌武教授对《净土堂》《禅堂》的批评颇具代表性:“此等诗作效仿六朝玄言体例,以诗体敷陈陈腐佛理。”因诗中佛理宣扬过甚,当代选本多弃选此组。幸有吴文治教授慧眼,在《柳宗元选集》中特选《芙蓉亭》《苦竹桥》二首。二诗虽同具禅意,却各呈异彩:《芙蓉亭》以明艳芙蓉为媒,佛理自然流淌;《苦竹桥》托幽暗竹桥寄寓,暗藏贬谪之愤。要理解这组诗,须正视柳宗元的佛教信仰——既不必刻意回避,亦不可盲目推崇。其贬谪永州的精神重创,确使佛学成为心灵避风港;但诗中“三空”“净土”等观念,亦流露消极避世倾向。更值得关注的是,柳宗元对佛学并非全盘接受:既批判僧侣“不事耕桑”的寄生,又反对禅宗“离经叛道”的空谈,更强调“以儒统释”的融合之道。
上一篇:唐·柳宗元《宋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