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yáng
guì
shí
běn
zhí
líng
líng
suǒ
zhù
jīng
shè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zhé
guān
nán
qīng
xiāng
rào
líng
yuè
chén
dēng
jiān
jiā
àn
shuāng
jǐng
fēn
zhuó
yōu
guì
fāng
běn
xīn
yíng
huǒ
gēng
kùn
yān
jìn
xīn
cǎi
jiǔ
cuī
dào
páng
qiě
yuàn
cén
lǐng
kuàng
yōu
miǎo
qīng
kuāng
yōng
rǎng
luán
zhuó
yuǎn
qīng
liáng
gōng
xué
nán
rén
shǐ
zhēn
zhòng
wēi
shuí
xiān
jué
fāng
chuán
dān
xīn

译文

被贬谪为官,前往南方边远之地,清澈的湘江环绕着灵秀的山岳。清晨登上长满蒹葭的河岸,霜后的景色澄澈,一扫世间的纷乱浑浊。在杂乱的地方发现了清幽的桂树,欣喜地握住那散发着芳香的桂树枝干。桂树遭受着火耕的烟熏火燎,困苦不堪,又长久地被人们砍伐薪柴所摧残剥落。它连生长在道路旁都不愿意,更何况是那遥远高峻的山岭呢。我倾倒竹筐,用故乡的土壤来培植它,期望它能成为鸾凤栖息的地方。距离那清凉的宫殿路途遥远,一场雨让我领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无所成就。南方的人这才开始珍视这桂树,若不是我,又有谁能先发现它的好呢。桂树美好的意蕴无法传达给他人,我这一片赤诚丹心也只能白白地自我浸润。

逐句剖析

"谪官去南裔":被贬谪为官,前往南方边远之地,

# 南裔:南方僻远的地方。此指永州。边远之地为裔。

"清湘绕灵岳":清澈的湘江环绕着灵秀的山岳。

# 灵岳:指衡山。衡山为南岳。,清湘:指湘江。

"晨登蒹葭岸":清晨登上长满蒹葭的河岸,

# 蒹葭:芦苇。

"霜景霁纷浊":霜后的景色澄澈,一扫世间的纷乱浑浊。

# 纷浊:指雾气。,霁:天放晴。

"离披得幽桂":在杂乱的地方发现了清幽的桂树,

# 离披:纷散貌。宋玉《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芳本欣盈握":欣喜地握住那散发着芳香的桂树枝干。

# 盈握:一满把。,芳本:指小桂树。本,根。

"火耕困烟烬":桂树遭受着火耕的烟熏火燎,困苦不堪,

# 烬:灰。,火耕:古代南方于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其灰当作肥料。《汉书·武帝纪》:“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注引应劭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

"薪采久摧剥":又长久地被人们砍伐薪柴所摧残剥落。

# 摧剥:砍伤、剥皮。与上句并言桂树所受到的伤害。,薪采:砍柴。

"道旁且不愿":它连生长在道路旁都不愿意,

# 道旁且不愿:言不愿意将小桂树栽在道旁。

"岑岭况悠邈":更何况是那遥远高峻的山岭呢。

# 悠邈:幽深遥远。,岑岭:山岭。岑:小而高的山。

"倾筐壅故壤":我倾倒竹筐,用故乡的土壤来培植它,

# 故壤:指桂树根部所带的土。,壅:遮蔽。,倾筐:浅的筐子。《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栖息期鸾鷟":期望它能成为鸾凤栖息的地方。

# 鸾鷟:凤凰。《国语·周语上》:“鸾鷟,凤之别名。”仕角反。,期:期待。

"路远清凉宫":距离那清凉的宫殿路途遥远,

# 清凉宫:指佛寺。此指龙兴寺。佛家常称佛寺所在之山为清凉山,佛寺为清凉寺。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代州:“五台山……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

"一雨悟无学":一场雨让我领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无所成就。

# 悟无学:使无知的人觉悟。学,识,知识。,一雨:一场雨。

"南人始珍重":南方的人这才开始珍视这桂树,

"微我谁先觉":若不是我,又有谁能先发现它的好呢。

# 先觉:预先觉察认识。《孟子·万章上》:“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微我:没有我。

"芳意不可传":桂树美好的意蕴无法传达给他人,

# 芳意不可传:谓桂花的芳香是无法传递的。

"丹心徒自渥":我这一片赤诚丹心也只能白白地自我浸润。

# 渥:浓厚。,丹心:丹桂的红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是中唐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题材围绕移桂展开,以桂自比。开篇点明自己被贬南裔的背景,接着描绘了清晨登岸所见霜景,引出所遇幽桂。诗中描述桂树生长环境恶劣,遭火耕、薪采之苦,就如自己被贬的处境。诗人“倾筐壅故壤”,精心呵护桂树,期望它能引来鸾鷟,实则表达自己虽处逆境仍心怀高远志向。结尾“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抒发了自己无人理解、孤独苦闷的心情。全诗借物言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沉,将诗人被贬后的复杂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柳宗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柳宗元被贬至永州的初期阶段。据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中记载:“我外放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抵达永州后,没有合适的地方居住,只能暂居于龙兴寺西厢房之下。”另有学者韩醇考证指出,龙兴寺位于永州,柳宗元初到永州时便寓居于此寺,大约四五年之后,他才迁居至愚溪。因此,综合判断,这首诗应创作于元和三年(808年)前后,即柳宗元初到永州、暂居龙兴寺的这段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诗。描绘了诗人被贬南裔后,在清晨登岸见到幽桂,将其移植到所住精舍的情景,体现了幽桂生长环境的恶劣,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却坚守自我、渴望被理解赏识却无人问津的孤独苦闷之情。

2. 写作手法

线索:“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诗人谪居南裔,霜景中偶遇离披幽桂,满心欢喜盈握在手,开启与桂树相关的叙述。双关:“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芳意”一方面指桂花散发的芳香,是桂树自然属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喻指诗人的理想,诗人有着美好的抱负和追求,却难以向他人传达。“丹心”既指桂树红色的花蕊,是其外在特征;又指诗人坚持理想的决心,诗人内心坚定,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然而这份决心也只能独自坚守,无人理解。托物言志:“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幽桂美好的意蕴无法传达给他人,诗人自己一片赤诚丹心也只能白白地自我浸润。诗人以幽桂自比,幽桂的“芳意不可传”体现着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内心深处的情感、志向无人理解,空有一腔热血和忠诚却无处施展,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孤独、苦闷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象征:“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表面上描写幽桂遭受火耕的烟熏火燎,以及人们长期砍伐薪柴的摧残,生长环境恶劣。实际上,幽桂象征着贤才,火耕和薪采象征着贤才在现实中遭受的种种磨难和被弃置的命运,以幽桂的艰难处境暗喻贤才在黑暗社会中的不幸遭遇。

3. 分段赏析

“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开篇点明诗人被贬到南方边远之地这一背景,“清湘绕灵岳”描绘出一幅清幽却又带着几分孤寂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清晨诗人登上长满蒹葭的河岸,霜后的景色澄澈明净,一扫世间的纷浊。这两句通过描写清晨霜景,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又略带空灵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试图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诗人在不经意间看到了离披的幽桂,那芬芳的枝干让他满心欢喜地握在手中。“欣”字直接体现出诗人发现幽桂时的喜悦之情,幽桂成为他黯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描绘了幽桂生长环境的恶劣,它遭受着火耕的烟熏火燎,以及人们长期砍伐薪柴的摧残。这里以幽桂的艰难处境,暗喻自己被贬后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和困境。“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幽桂连长在道旁都不愿意,更何况是那遥远高峻的山岭呢。此句借幽桂表达自己不甘平庸、不愿随波逐流,有着高远的志向和追求。“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诗人倾尽筐中的土来培植幽桂,希望它能吸引鸾鷟栖息。这体现出诗人对幽桂的珍视,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渴望能引来贤才、实现抱负的愿望。“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清凉宫路途遥远,一场雨让诗人领悟到自己学问的不足。这里既有对自身学识的反思,也透露出一种在困境中自我提升、追求进步的精神。“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南方的人开始珍视幽桂,但若不是自己,又有谁能先发现它的美好呢。此句流露出诗人一种孤独的自豪感,同时也暗示自己不被周围人理解的苦闷。“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幽桂的芬芳心意无法传达给他人,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也只能白白地自我湿润。这两句将诗人无人理解、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之情推向了高潮,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舞曲歌辞·白纻歌》

下一篇:唐·柳宗元《构法华寺西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