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层花宇真毫相":十层花宇展现佛陀眉间白毫真容,
# 花宇:同“花界”,指佛寺。
"数仞峰峦閟月扉":峰峦高耸,遮蔽月门。
"攒立宝山中色界":如珍宝山聚立色界之中,
# 攒立:谓太湖石丛立。
"散周香海小轮围":香气如海环绕小山。
# 轮围:铁轮围山的省称。,香海:香水之海。,散周:分布、围绕。
"坐隅咫尺窥岩壑":坐处咫尺间可窥见岩壑幽深,
#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喻距离较近。
"窗外高低辨翠微":窗外山势高低,青翠隐约可辨。
#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难保尔形终不转":难保这些山石形态永不改变,
"莫令偷拂六铢衣":莫让俗手偷拂佛衣。
# 六铢衣:衣之轻者。
"此寺多太湖石":此寺多太湖奇石。
# 太湖石:产于太湖区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头,供点缀庭院或堆作假山之用。
"有峰峦奇状者":有的山石具峰峦奇状,
"顷年多游寓于此":往年常寄居于此。
"及太和七年":到太和七年(833年),
"往来皆不复到寺中":往来皆不再到寺中,
"石大半亦无也":奇石大半也已消失。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分段赏析
首联“十层花宇真毫相,数仞峰峦閟月扉”,从眼前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入手。“十层花宇”写出寺庙楼宇的高大壮丽,层级分明如绽放的花朵,“真毫相”则暗合佛家意象,赋予建筑庄严神圣之感;“数仞峰峦”描绘出周围山峦的高峻,“閟月扉”说山峰仿佛藏着月的门户,让静态的峰峦有了遮蔽明月的灵动,整体营造出寺庙既肃穆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氛围,仿佛山水与建筑都藏着深意。颔联“攒立宝山中色界,散周香海小轮围”,融入想象与佛家概念。“攒立宝山”写出寺中景物如珍宝般聚集,“色界”是佛家语,指物质世界,这里将眼前景致与抽象概念结合,似说这方天地就是尘世中的清净之所;“散周香海”描绘香气弥漫如海洋,“小轮围”对应佛家宇宙观里的世界,让人感受到寺中景致既具体可感,又带着超脱尘俗的空灵。颈联“坐隅咫尺窥岩壑,窗外高低辨翠微”,聚焦观景视角的变化。坐在角落,近在咫尺就能窥见岩谷沟壑的细微姿态;望向窗外,远处高低起伏的青山翠色也能清晰分辨。“咫尺”与“窗外”、“岩壑”与“翠微”形成近远对比,既写出寺中位置的巧妙,能收揽远近之景,也体现出观景时的细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在寺中静观山水的乐趣。尾联“难保尔形终不转,莫令偷拂六铢衣”,由景生发感慨。“尔形”似指眼前的山石、景物,说难以保证它们的形态永远不变,暗喻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六铢衣”是轻薄的僧衣,也可指美好的事物,“莫令偷拂”则带着叮嘱,别让外界轻易惊扰了这份美好。这一联从景物的无常,延伸到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同时也藏着希望美好事物得以留存的小心期许,让全诗在观景之外多了层淡淡的哲思与情味。
下一篇:唐·李绅《重到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