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界无生地":佛门境地如同无生无灭的净土,
# 无生:佛经以为涅槃的真理无生灭,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花界:指佛寺。佛经谓说法时从虚空中降落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散落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
"慈宫有相天":佛寺宫殿彰显着佛法的庄严境界。
# 有相:佛教称一切事物外现的形象状态为“相”如火的焰相、水的流相等。,慈宫:亦指佛寺。佛教称佛为慈氏。
"化娥腾宝像":飞天般的神像仿佛腾空而起,
# 化娥:化身为美好状态。
"留影閟金仙":留存的光影中仿佛藏着神圣的金仙。
# 留影閟金仙:寺内因普贤见身于持经僧前,因此置寺。影:像,图像。閟:隐藏。
"殿涌全身塔":佛殿旁耸立着供奉全身舍利的塔,
# 全身塔:谓多宝塔。
"池开半月泉":池水中映着如半月般的泉影。
# 半月泉: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李绅题天衣寺诗: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此泉隐于岩下,虽月圆,池中只见其半,最为佳处。
"十峰排碧落":十座山峰排列在青空之下,
# 碧落:天空。
"双涧合清涟":两条山涧汇聚成清澈的水流。
# 双涧合清涟:旧注:寺前后有十峰回绕,双涧合流之。涟:风吹水面所成的波纹。
"药草经行遍":僧人行经之处遍长药草,
"香灯次第燃":佛前的香灯依次点燃。
# 香灯:供佛的香和油灯。
"戒珠高腊护":高僧以戒行守护佛法的珍宝,
# 高腊:谓出家为僧的年岁较多。这里借指高僧。,戒珠:谓戒律洁白,使人身庄严如珠玉。
"心印祖僧传":心法的传承由祖师高僧代代相传。
# 心印祖僧传:旧注:此寺僧律严肃,持经皆承师教。心印: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心心相印。祖僧:即祖师。佛教称其创立宗派的人为祖师。
"瓶识先罗汉":寺中留存着先代罗汉的瓶钵,
# 罗汉:梵文阿罗汉的省称。
"衣存旧福田":还有往昔福田的袈裟。
# 衣存旧福田:寺内有约法师水瓶,梁朝宫人所制袈裟。福田:佛教谓人供养菩萨、佛,将来能受到各种福报,犹如种田有收成。此处“旧福田”指制袈裟的梁朝宫人。
"幻身观火宅":以虚幻之身观照尘世的苦难,
# 火宅:佛教把人世间视作充满痛苦的“火宅”,《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幻身:佛经谓人身为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因称“幻身”。
"昏眼照青莲":昏蒙的双眼被青莲之光映照。
"住觉超真境":悟得佛法超脱于真实之境,
# 真境:真理的境界。,觉:觉悟。,住:谓僧人居住寺中。
"依游渡法船":依靠佛法之舟在世间修行。
"化城珠百亿":佛法如千万化城般广阔,
"灵迹冠三千":寺院的灵迹冠绝天下。
# 三千:指广阔世界。
"萧壁将沉影":萧梁时的墙壁虽将隐没身影,
"梁薪尚缀烟":遗留的薪火仍有烟缕缭绕。
# 梁薪尚缀烟:旧注:寺前昭明太子画真,又梁时薪公影尚在。
"色尘知有数":深知尘世的色相皆有定数,
"劫烬岂无年":历经劫火又怎会没有变迁之年。
"龙喷疑通海":寺中泉水喷涌如神龙吐水,仿佛连通大海,
"鲸吞想漏川":波澜壮阔如鲸鱼吞吐百川。
# 鲸吞想漏川: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
"磬疏闻启梵":稀疏的磬声中听闻启悟梵理,
"钟息见安禅":钟声停息时可见僧众坐禅。
"指喻三车觉":以三车之喻点化众生觉悟,
"开迷五阴缠":开启迷障超脱五阴的缠绕。
"教通方便入":佛法以方便之门引导众生进入,
"心达是非诠":心灵通达方能明辨是非真谛。
"贝叶千花藏":寺中藏有万卷佛经如千花绽放,
"檀林万宝篇":珍贵的典籍如檀林宝篇。
"坐严狮子迅":佛座庄严如狮子迅猛,
"幢饰网珠悬":幢幡上装饰着珠网悬挂。
"极乐知无碍":深知极乐世界畅通无碍,
"分明应有缘":分明是与佛法有缘。
"还将意功德":愿将心中的功德,
# 意功德:一作功德意。
"留偈法王前":留作偈语呈献于法王之前。
"此一首亦在越所作":这一首诗也是在越地所作。
"寺内灵异":寺内有灵异之事,
"随注其下":随即在诗下作注,
"以越人题诗者":因为越地题诗的人,
"前后皆不备言":前后都没有详细记载(这些灵异之事),
"今编于追昔游卷中":现在把这首诗编在“追昔游”卷中。
"寺内翼禅师草庐持经":寺内有位禅师在草庐中持诵佛经,
"感普贤见于前":感应到普贤菩萨显现在面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分段赏析
“花界无生地,慈宫有相天。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四句描绘法华寺的神圣氛围。“花界”“慈宫”点明寺院环境,“无生地”“有相天”体现佛理,写出佛界超脱尘世之感;“化娥腾宝像”想象宝像如嫦娥飞升般灵动,“留影閟金仙”则形容金仙像神秘庄严,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宗教意境。“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四句刻画法华寺周边景致。“殿涌全身塔”描绘寺中宝塔拔地而起的雄伟姿态,“池开半月泉”写出泉水池形状优美;“十峰排碧落”展现群峰直插云霄的壮观,“双涧合清涟”勾勒出两条山涧汇聚成清澈水流的画面,展现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四句写寺中生活与传承。“药草经行遍”暗示僧人采药修行的日常,“香灯次第燃”描绘寺内香烟缭绕、灯火相继点燃的场景,充满禅意;“戒珠高腊护”说明寺中高僧守护戒律,“心印祖僧传”强调佛法在心性上的传承,突出寺院的修行传统。“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幻身观火宅,昏眼照青莲”四句借物喻理。“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以寺院留存的罗汉之瓶、福田之衣,寄寓对先辈高僧的追思;“幻身观火宅”将尘世比作火宅,以虚幻之身审视,“昏眼照青莲”则是在混沌中以佛法照亮,表达对人生与佛法的思考。“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四句阐释佛法境界。“住觉超真境”指出安住觉悟可超脱尘世,“依游渡法船”表明借助佛法之船渡人;“化城珠百亿”形容佛法幻化出无数美好的境界,“灵迹冠三千”赞叹寺院灵迹之多,凸显佛法的宏大与神奇。“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四句借景抒怀。“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描绘寺院萧索之景,墙壁影子渐隐,梁间薪火余烟袅袅;“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由景生情,感悟尘世皆有定数,劫难终会到来,充满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磬疏闻启梵,钟息见安禅”四句展现寺院声响与氛围。“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以夸张想象写寺院周边水流气势;“磬疏闻启梵”通过稀疏的磬声感知佛法开启,“钟息见安禅”以钟声停歇表现僧人进入禅定,以声衬静,烘托出静谧庄严的禅修氛围。“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四句讲解佛法教义。“指喻三车觉”用三车比喻佛法引导觉悟,“开迷五阴缠”意为解开五蕴迷惑;“教通方便入”强调佛法以多种方便法门使人领悟,“心达是非诠”表示明心见性后能通达是非真谛,阐释佛法教化作用。“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坐严狮子迅,幢饰网珠悬”四句描绘寺院佛法与庄严。“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形容寺中佛法经典丰富珍贵;“坐严狮子迅”以狮子象征威严,表现佛法庄严,“幢饰网珠悬”描绘佛幢装饰精美,凸显寺院的神圣华丽。“极乐知无碍,分明应有缘。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四句直抒胸臆。“极乐知无碍”表达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分明应有缘”认为与佛法有缘;“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表明愿以心意积累功德,留下偈语献给佛法,体现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