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ǐn
nó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chūn
zhòng
qiū
shōu
wàn
hǎi
xián
tián
nóng
yóu
è
饿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逐句剖析

"春种一粒粟":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万颗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子:指粮食颗粒。,秋收:一作“秋成”。

"四海无闲田":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四海:指全国。

"农夫犹饿死":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 犹: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悯农(其一)》为唐代诗人李绅所创作,是一首直击社会现实、深切同情农民苦难的五言绝句。全诗以凝练的笔触,撕开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生存境遇的残酷面纱——农民历经春种秋收的艰辛劳作,用汗水换得满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却依然难逃饿死的悲惨宿命。诗人以触目惊心的现实对比,层层剥开封建社会的剥削本质,将农民在重税压榨下“劳动果实被剥夺殆尽”的血泪遭遇,赤裸裸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字里行间浸透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悲悯,亦饱含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无声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唐代范摅所著《云溪友议》及《旧唐书·吕渭传》等文献记载,结合相关史料推断,这组诗大致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劳动人民的绝句。描写了农民历经春种秋收的艰辛劳作,用汗水换得满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却依然难逃饿死的悲惨宿命。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鲜明对比,将农民春播秋收的劳作过程概括为“种”与“收”两个动态画面——渺小的“一粒粟”历经汗水浇灌,最终化为“万颗子”的丰硕成果,既展现了自然的馈赠,亦暗喻劳动者的伟大创造力。这一农耕场景,在诗人笔下成为描写社会现实的起点,打破了人们对“丰收”的惯性认知。第三句“四海无闲田”如泼墨般拓展视野,将镜头从个体劳作拉至宏观图景:神州大地,荒地尽成良田,目之所及皆是沉甸甸的收获。前两句的“一粒粟”“万颗子”在此刻汇聚成铺天盖地的“黄金”浪潮,层层递进的笔法不仅彰显了农民改天换地的劳动伟力,更以极盛之景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当读者沉浸于“丰收盛世”的想象时,诗人却以“农夫犹饿死”收束全篇——前文中所有关于劳作、丰收、土地的铺陈,皆成为这一残酷现实的背景板:双手创造了万顷粮食的劳动者,却在粮仓满溢的盛世中沦为饿殍。诗人刻意隐去批判的锋芒,仅以白描手法陈列现象,却在“犹”字中暗藏血泪,一个“犹”字,道尽了制度性剥削的冰冷本质,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的反差中追问:当土地不再滋养耕作者,当汗水换不来生存权,是谁造就了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悲剧?在艺术表达上,诗人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转而以“形象叙事”激活读者的共情:春种的艰辛、秋收的喜悦、四海的丰饶,皆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层层堆砌,直至最后一句如利刃出鞘,将血淋淋的现实剖开在读者眼前。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前三句的每一笔赞美都成为对现实的控诉,每一份丰收的喜悦都化作饥饿的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唐范摅《云溪友议》

# 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六经鼓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以诫侈也,可当《无逸》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过梅里七首(家于无锡四十载今敝庐数堵犹存今列题于后·忆题惠山寺书堂)》

下一篇: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效梁简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