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zhèng
guǎng
广
wén
yóu
jiāng
jūn
shān
lín
shí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bǎi
qǐng
fēng
tán
shàng
qiān
chóng
xià
qīng
bēi
zhī
jié
jiē
àn
cháo
yīng
xiān
yín
kuài
xiāng
qín
jiàn
gēng
fān
duò
lóu
wǎn
fàn
yuè
zhōng
xíng

译文

在百顷大的风潭之上,千重夏日的树木带来清凉。低垂的树枝低低地结满果实,树叶相互连接遮蔽了巢中的黄莺。鲜美的鲫鱼做成银丝般的鱼片脍,香芹煮成取自碧涧的羹汤。反而怀疑是在柁楼的底部,在越地的途中享用晚餐。

逐句剖析

"百顷风潭上":在百顷大的风潭之上,

# 百顷风潭上:庚信诗:“交柯乍百顷,擢木或千寻。”黄希曰:潭,当是广济潭,在万年县。祖孙登诗:“风潭如佛镜,出溜似调琴。”

"千重夏木清":千重夏日的树木带来清凉。

# 千重夏木清:《汉书·货殖传》:“山居千章之萩。”注:“大树曰章。”陶潜诗:“夏木独森疏。”重:一作章。

"卑枝低结子":低垂的树枝低低地结满果实,

# 卑枝低结子:方氏疑“卑”、“低”二字犯重,然古人亦所不避。太白诗云“玉窗青青下落花”,“下”、“落”两字不免犯重,但“下”就窗前言,“落”就花片言,亦自有别。《列子》:“鸿鹄高飞,不集卑枝。”孙擢诗:“晚花犹结子。”

"接叶暗巢莺":树叶相互连接遮蔽了巢中的黄莺。

# 接叶暗巢莺:周景式《孝子传》:“三荆同株,接叶连阴。”

"鲜鲫银丝脍":鲜美的鲫鱼做成银丝般的鱼片脍,

# 鲜鲫银丝脍:银丝,鲜鲙之色。《洛阳伽蓝记》:王肃至魏,饭鲫鱼羹。《酉阳杂俎》:南孝廉善斫脍丝,缕轻可飞。

"香芹碧涧羹":香芹煮成取自碧涧的羹汤。

# 香芹碧涧羹:《吕氏春秋》: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说文》:“楚葵,水芹也,今水中芹菜。一名水英。”谢灵运诗:“铜陵映碧涧。”

"翻疑柁楼底":反而怀疑是在柁楼的底部,

# 翻疑柁楼底:庚信诗:“翻疑承毒水。”南方大船,尾有舵楼。仲长统诗:“微风为舵。”

"晚饭越中行":在越地的途中享用晚餐。

# 晚饭越中行:公年二十时,曾游吴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围绕的是诗人与郑广文同游何将军山林的经历。首联描绘百顷风潭之上,千重夏木带来清凉之感,点明山林的广阔与清幽。颔联细致刻画树枝低垂结子,树叶相接遮蔽了黄莺的巢穴,展现山林生机。颈联写鲜美的鲫鱼做成银丝脍,香芹煮成碧涧羹,描绘出山林中饮食的鲜美。尾联诗人由眼前美食联想到仿佛身处越中,在柁楼底用餐,进一步烘托出山林环境的优美与惬意。整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和饮食的描写,展现了山林的清幽之美和诗人游玩时的愉悦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百顷风潭”从宏观角度描绘风潭的广阔,是远景;“千重夏木”则具体描绘夏日树木的繁茂,为近景。远近结合,使画面层次丰富,展现出山林开阔又清幽的整体环境。细节描写:“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通过对树枝低结子、树叶遮蔽莺巢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了山林中树木的生机与动物的栖息状态,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林的清幽与宁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联想:“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诗人由在何将军山林中品尝的美食,联想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越中的柁楼底用餐。这种联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山林环境的优美宜人,如同置身于如画的江南水乡,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眼前环境的高度赞美与陶醉。

2. 分段赏析

首联:“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诗人开篇描绘出一幅宏大而清幽的画面。百顷风潭之上,微风轻拂,水波荡漾,给人以开阔之感。而千重夏木则郁郁葱葱,带来阵阵清凉,点明了山林夏日的环境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清幽宁静的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与凉爽。颔联:“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此联进一步描绘山林中的细节。低垂的树枝上结满了果实,展现出山林的生机与活力;树叶相互连接,茂密的枝叶遮蔽了黄莺的巢穴,使黄莺在其中安然栖息。这两句诗通过对树木和黄莺的描写,从细微处体现出山林的清幽宁静,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颈联:“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诗人将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饮食。鲜美的鲫鱼切成银丝般的鱼片,做成脍;香芹取自碧涧,煮成羹。这两句诗描绘出山林中饮食的鲜美与独特,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何将军山林生活的精致,也从侧面反映出山林环境的清幽与物产的丰富,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尾联:“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面对如此美景与美食,诗人不禁产生联想,恍惚间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越中的柁楼底吃晚饭。“翻疑”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陶醉于眼前情景的状态,这种联想将何将军山林与如画的越中联系起来,进一步烘托出山林环境的优美宜人,表达出诗人对此次山林之游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杜甫《社日两篇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