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入非旁舍":燕子仍飞回这里不到别家去,
# 燕入非旁舍:《汉书·高帝纪》:上从旁舍来。
"鸥归只故池":沙鸥归来,因为熟悉这里的水池。
# 鸥归只故池:谢灵运诗:“故池不更穿。”,只:祗。
"断桥无复板":断桥上铺的板也已经失去,
"卧柳自生枝":倒在地面的柳树自己长出新枝。
# 卧柳自生枝:《汉·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树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庾信诗:“春柳卧生枝。”
"遂有山阳作":于是我像向秀经过山阳嵇康故居那样作了怀旧诗,
# 遂有山阳作:【黄注】遂字有意,见相去一年而斛斯遂亡也。《晋书》: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
"多惭鲍叔知":真愧啊,你了解我像鲍叔牙对管仲那样深知。
# 多惭鲍叔知:《史记》: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素交零落尽":往日的朋友们眼看全都逝去,
# 素交零落尽:刘孝标《绝交论》:“斯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谢脁诗:“零落悲友朋。”素交:真诚久交的朋友。
"白首泪双垂":我这白头老人两行热泪流不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通过描写断桥残板、卧柳生枝的衰败景象,渲染出故庄的荒芜寂寞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对友人已逝、物是人非的伤感与痛惜之情。用典:“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运用向秀作《思旧赋》(山阳作)怀念旧友嵇康、吕安,以及管仲感怀鲍叔牙知遇之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斛斯校书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昔日知遇之情的感恩。
2. 分段赏析
“燕入非旁舍,鸥归祗故池”:从意象角度,“燕”“鸥”本是自由自在、随性生活的动物,它们“入非旁舍”“归祗故池”,点明此处是它们熟悉的旧地。运用比兴手法,以燕鸥归故暗示诗人重访旧友之地,为全诗奠定怀旧的基调,同时也反衬出故人已逝的凄凉。“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在炼字上,“断”“卧”生动地描绘出桥的残破与柳树的衰败姿态。从景象塑造看,展现出一幅荒废、无人打理的画面,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荒芜表达出诗人内心对故地人事变迁的伤感,以及对友人离世的痛惜。“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用典精妙,“山阳作”让人联想到向秀对旧友的思念,“鲍叔知”体现了管仲对鲍叔牙知遇之恩的感激。诗人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斛斯校书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友人曾经赏识自己的感恩,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零落尽”高度概括了诗人昔日好友一个个离世的残酷现实,语言简洁却饱含沉痛。“白首泪双垂”通过描写自己白发苍苍、老泪纵横的形象,直抒胸臆,将对友人逝去、故交凋零的哀伤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极具感染力。
# 斛斯即斛斯六,乃草堂之邻,公所谓“酒伴”者。
明末清初朱鹤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