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chū
sài
jiǔ
shǒu
jiǔ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óng
jūn
shí
nián
néng
fēn
cùn
gōng
zhòng
rén
guì
gǒu
xiū
léi
tóng
zhōng
yuán
yǒu
dòu
zhēng
kuàng
zài
róng
zhàng
fāng
zhì
ān
qióng

译文

参军入伍已经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功劳吗?众人都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为贵,我想表达看法却羞于和他们一样。中原地区本就有争斗战乱,何况边疆地区与外族的战事!大丈夫应有志在四方的志向,怎么能因穷困而推辞责任呢?

逐句剖析

"从军十年余":参军入伍已经十多年了,

"能无分寸功":难道没有一点功劳吗?

# 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余,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

"众人贵苟得":众人都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为贵,

# 苟得:指争功贪赏。,众人:指一般将士。

"欲语羞雷同":我想表达看法却羞于和他们一样。

# 欲语:二字一顿。想说说自己的功,又不屑跟他们同调,干脆不说也罢。《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雷一发声,四下同应,故以比人云亦云。

"中原有斗争":中原地区本就有争斗战乱,

# 中原有斗争:“中原”两句:过去解说不一,大意是说: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应前“单于寇我垒”。

"况在狄与戎":何况边疆地区与外族的战事!

"丈夫四方志":大丈夫应有志在四方的志向,

# 四方志:指为国戍边而言。

"安可辞固穷":怎么能因穷困而推辞责任呢?

# 固穷:坚守素志而不失气节。《论语》中有“君子固穷”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九)》为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九首。征夫对自身“从军十年余”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这首诗结构精巧,杜甫以第一人称视角,精准捕捉人物特点,成功塑造出一位出身百姓、淳朴憨厚且英勇善战的士兵形象。借这一典型形象,以小见大,犀利地批判了统治者肆意发动的穷兵黩武之战,真切呈现出战争给士兵及普通百姓造成的沉重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时年四十岁的杜甫创作了《前出塞》。这组诗围绕军事题材展开,共包含九首。在诗中,杜甫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名士兵奔赴西北边疆的艰辛历程,以及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他借由这一系列诗篇,尖锐地抨击了统治者盲目发动的穷兵黩武、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真切地展现出战争给底层士兵与普通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与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诗中战士自述从军十多年,却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然而,他看到众人在战争中只贪图不正当的收获,自己虽有想法却羞于随声附和。想到中原地区本就有斗争,何况边疆与外族的战事。最后表明大丈夫应有四方之志,不应因眼前的困境而推辞责任,表达了对战争中不良现象的批判以及对自身操守和志向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对比:“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将自己不屑于与众人同流合污、贪图不正当利益的态度,与众人“贵苟得”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自己的坚守。直抒胸臆:“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直接表达了大丈夫应有的志向,即便身处困境也不应推辞责任,鲜明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以战士自述,感慨从军多年却无功绩,为下文的议论和感慨做铺垫。中间两句“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批判众人在战争中贪图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立场。接着两句“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将战争范围从内地扩大到边疆,突出战争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最后两句“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点明主旨,表达战士虽处困境仍坚守志向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点来反映面,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乃并与军中妒忌者之意得之,必不可少者(首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豪杰志概,圣贤心肠(“众人”二句下)。钟云:出门激烈,至此却敦厚。出门是士卒气象,至“杀人亦有限”“一胜何足沦”“众人贵苟得”等语,便是大将军气象矣。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公诗云:“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盖深悲之,而发之于此。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军中蒙蔽之形,不言而见。“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亦即“一胜何足论”意。但始犹一胜,此则十年之功,退让不言,志更不隳,更图后效,较之“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度量相越多少。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合九章成一章法(“丈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隐见得不偿失。借军士口中逗出,总是绵里裹针之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分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复愁十二首(其三)》

下一篇:唐·杜甫《西山三首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