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尚防寇":天下各方仍在防范贼寇,
"故园今若何":故园如今状况如何呢?
# 故园:指作者在东都洛阳周围的旧居。
"昔归相识少":从前归乡时,还能认得的旧识已寥寥无几,
"早已战场多":早已被战火笼罩,战场遍布。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紧扣“复愁”主题,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出战乱时期深沉的家国之思。首句“万国尚防寇”以宏大的视角切入,用“万国”代指整个国家,“尚防寇”直陈战争威胁仍未解除的现实背景,为后文的故园之思铺垫了动荡的时代基调。次句“故园今若何”由国家转向个人,一个“若何”(怎么样)的疑问,将对故乡的牵挂与担忧直白道出,看似简单的一问,却藏着无数未说出口的焦虑,是战火未波及还是已遭破坏?家人是否平安?这种不确定感更添愁绪。第三句“昔归相识少”转向回忆,诗人回想过去回到故乡时的情景,“相识少”三个字隐含着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或许当年熟悉的乡邻已因战乱离散,或许曾经热闹的村落变得冷清。末句“早已战场多”则陡然回到现实,用“早已”二字强调故乡的惨状。曾经熟悉的家园,如今早已沦为战场的废墟。这一句与前句“昔归相识少”形成今昔对比,过去的稀疏相识与如今的战场惨象叠加,更突出战争对故园的摧毁性破坏。
# “故园今若何?”问也,下二句答。味其答意,则已无家可归矣,安得不愁!首尾二句“尚防”“早已”相应,见乱之久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先从“万国”说到“故园”,复因今日说到昔时。二十字中,其如是曲折,非子美不能也。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如此说,转自悲凉,偏留余味。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先言今,追言昔,“早已”两字,无限情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昔归”二句,悠然不尽。“昔归”已如此,今复何如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早已”)二字含蓄。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屏迹三首 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