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duān
·
·
duān
zhì
jiǔ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íng
fēng
jiāo
jiǔ
hàn
yún
hǎo
zhàng
chūn
shí
zǎo
zhū
jiā
suǒ
fàn
biàn
便
sǎo
hóu
shù
guò
huān
měi
qīng
dǎo
lián
rén
ér
zǎo
zhuó
láo
zài
yǎn
jìn
zuì
shū
huái
怀
bào
hóng
chóu
jiǎo
huā
wěi
qiáng
cǎo
qīn
bīn
zòng
tán
xuè
xuān
nào
wèi
shuāi
lǎo
kuàng
méng
pèi
chuí
liáng
huò
bǎo
jūn
lěi
dào

译文

又是风,又是雨,听见了阵阵鸡叫,长久干旱,这样下场雨也好。扶着藜杖走在春天的泥路上,是饥饿逼得我起身这么早。想想以往访问几户人家的经历,吃过他们家一顿饭就决不再去找。苏君的家我却来过多次,他总是欢欢喜喜接待我,还表示对我爱慕倾倒。他也是个可爱的人,呼唤孩子们捧出梨和枣。总要把白酒送到我眼前,让我尽量喝够,让我倾吐怀抱。屋角的花朵红得艳丽,墙下生着纤细的绿草。亲戚、宾客尽情谈笑,为了安慰我这个老人,他们凑在一起热闹热闹。何况甘霖已经降下,只要有几粒粮食,自己的生命或许能保。妻儿们隔在战垒的那一边,只能丢开不谈,不谈他倒反好。

逐句剖析

"鸡鸣风雨交":又是风,又是雨,听见了阵阵鸡叫,

# 鸡鸣风雨交:这里是说天刚亮时起了风雨。《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呜不已。”风雨交,谓交作。雨:一作云。

"久旱云亦好":长久干旱,这样下场雨也好。

# 云:一作雨。

"杖藜入春泥":扶着藜杖走在春天的泥路上,

"无食起我早":是饥饿逼得我起身这么早。

"诸家忆所历":想想以往访问几户人家的经历,

"一饭迹便扫":吃过他们家一顿饭就决不再去找。

# 迹便扫:绝足不再往也。《高士传》:“先几扫迹,虚室依然。”便:一作更。,饭:一作饱。

"苏侯得数过":苏君的家我却来过多次,

"欢喜每倾倒":他总是欢欢喜喜接待我,还表示对我爱慕倾倒。

# 倾倒:极端爱慕敬佩。有人认为这里的“倾倒”是指“倒酒”,似不合,因为在下面几句才谈到饮酒的事。《世说》:庾公谓孙公曰:“卫君长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

"也复可怜人":他也是个可爱的人,

# 可怜人:言苏之情谊令人可怜,非谓苏侯怜公。”可怜,即可爱。其实,这里如理解为“苏侯也对杜甫怜惜”,也还是说得通的,与下一句“呼儿具梨枣”似乎连接得紧。,也复:一作复也。

"呼儿具梨枣":呼唤孩子们捧出梨和枣。

"浊醪必在眼":总要把白酒送到我眼前,

"尽醉摅怀抱":让我尽量喝够,让我倾吐怀抱。

"红稠屋角花":屋角的花朵红得艳丽,

"碧委墙隅草":墙下生着纤细的绿草。

# 委:一作秀。

"亲宾纵谈谑":亲戚、宾客尽情谈笑,

# 纵:一作绝。

"喧闹畏衰老":为了安慰我这个老人,他们凑在一起热闹热闹。

# 畏:一作慰。

"况蒙霈泽垂":何况甘霖已经降下,

"粮粒或自保":只要有几粒粮食,自己的生命或许能保。

"妻孥隔军垒":妻儿们隔在战垒的那一边,

# 隔军垒:指隔着叛军与官军之间的战线。

"拨弃不拟道":只能丢开不谈,不谈他倒反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过苏端》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友人苏端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全诗分为三段:首段描述了作者不顾风雨访问苏端的情景;中段详细描绘了苏端的热情款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末段则是作者在雨后的抒怀,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杜甫将访友过程中的点滴细节与内心感受细腻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交流。此诗出语自然,意致委婉,不仅展示了杜甫诗歌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过苏端》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在长安所作。当时正值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期间,杜甫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苦且与家人分离,正如诗中所言“妻孥隔军垒”。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杜甫常去友人苏端家中拜访,每次前往苏端都给予他热情款待,使杜甫深感温暖与慰藉。为了表达对苏端深厚友情和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杜甫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表达友情与生活感慨的作品。诗歌介绍了杜甫在困苦环境中受到友人苏端热情款待的经历,描绘了久旱逢雨后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叙述冒雨访友、友人盛情款待和雨后景致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身处逆境中的乐观态度。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苏端深厚友情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杜甫在动荡时期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首写友情与生活感悟的七言古诗,借访友经历和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雨过苏端》全诗分三段,首段四句起,后两段各八句。首段言冒雨访苏端,“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通过描绘清晨风雨交加的景象,虽久旱逢雨但诗人仍觉“亦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豁达态度,并为下文访友的情节做了铺垫。“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不顾风雨,因饥饿早早起身前往苏端家的情形,此句与陶渊明诗句“饥来驱我去”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生活的困苦和对友人相聚的渴望。次段记述苏端的热情款待,“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这两句通过对比其他人家对待客人的态度,突显了苏端的热情好客。他不仅多次邀请诗人来访,还特别准备了水果让孩子们拿来招待客人,“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展现了主人家的真诚与友好,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正是“文章有神交有道”的体现。末段抒写了作者雨后的感受及对未来的展望,“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诗人借酒消愁,与友人畅饮以舒缓心中的忧愁。“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描绘了雨后花草更加艳丽的景象,暗示着希望和新生的到来。尽管诗人目前处于流离失困之中,但他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找到慰藉,“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一丝乐观期待。然而,“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一句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面对家庭分离的现实,只能选择暂时不去想它,反映出战乱时期人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动荡时代的个体生存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老杜每受人一酒一肉,不胜感恩。不胜得意,盖有一肚愤谑,即太白所谓“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也。钟云:“入”字有景(“杖藜”句下)。谭云:偏要写出,供千古人笑端,非惟朴直,亦见游戏(“无食”句下)。钟云:“一饭迹便扫”五字有分晓,有斟酌,许多嗟来呼蹴之感俱在其中(“一饭”句下)。钟云:“得”字可怜(“苏侯”句下)。钟云:“必在眼”三字,馋语好笑(“浊醪”句下)。钟云:饥困中尚自点景(“红稠”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访人须晴,故久旱之雨本好,而着一“亦”字,非本愿也。“杖藜入春泥”,行极不便,而以无食起早,则泥淖不暇顾矣。叙致委宛,而实与陶之《乞食》同。可怜可怜!高人偏不以为讳,此玩世之意,亦因以见苏之德也。“一饭迹便扫”,固是世情,而诸家遍历,明是乞人行径。……屋花、墙草,有何奇胜?虽在饥困,心目及之,想见此公胸次,所以千般艰苦,磨难不倒,声戛金石,日月不刊,岂偶然哉!末云拨弃妻孥,无可奈何,语似宽,心愈苦矣。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乞食诗也。雨只起讫一带,中间详写贫穷乞食,开怀无愧,益见此老胸襟。只“也复”句似嫩。“红稠”“碧透”,亦为雨色点染。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李云:真率有味。此及下首(按指《喜晴》)皆陶句。张云:无食起争,写穷忙可笑(“杖藜”二句下)。贫家春景宛然(“红稠”二句下)。杜诗只字片句,后人多据为故实。……不如放翁诗“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为新而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大似渊明,乞食光景,穷途一饭,感激不细正复可怜人。

清查慎行《杜诗集评》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寄高适》

下一篇:唐·杜甫《赠田九判官(梁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