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rén
huáng
líng
mià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āng
fēi
miào
kōng
qiáng
shuǐ
chūn
chóng
shū
pèi
xiǎn
yàn
cuì
wéi
chén
wǎn
dēng
tīng
shù
wēi
xīn
jiè
zhǔ
píng
cāng
hèn
jìn
rǎn
lèi
zài
cóng
yún

译文

庄严肃穆的湘妃庙,空旷的墙壁映衬着碧绿的春水。苔藓上虫子爬过的痕迹像是刻在玉佩上,燕子在沾满灰尘的翠绿帷幕间飞舞。傍晚时分,我停船登上河岸的树,微弱的香气从水边的浮萍中传来。苍梧的遗恨无尽,泪水染湿了丛生的竹子。

逐句剖析

"肃肃湘妃庙":庄严肃穆的湘妃庙,

"空墙碧水春":空旷的墙壁映衬着碧绿的春水。

"虫书玉佩藓":苔藓上虫子爬过的痕迹像是刻在玉佩上,

"燕舞翠帷尘":燕子在沾满灰尘的翠绿帷幕间飞舞。

"晚泊登汀树":傍晚时分,我停船登上河岸的树,

"微馨借渚苹":微弱的香气从水边的浮萍中传来。

# 微馨借:微馨:指代献神之祭品。馨借:一作香惜。

"苍梧恨不尽":苍梧的遗恨无尽,

"染泪在丛筠":泪水染湿了丛生的竹子。

# 丛筠:从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夫人祠》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通过对湘妃庙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传说的感慨和内心的哀愁。这首诗以湘妃庙(即黄陵庙)为背景,描绘了庙宇的荒凉与凄清,同时融入了对湘妃传说的联想。湘妃的传说源于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与女英,她们因舜帝南巡而死,泪洒竹林,形成了斑竹的传说。杜甫借此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命运的感慨。杜甫在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通过“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湘妃庙的荒芜与岁月的痕迹。同时,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以景衬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的一首佳作,通过对湘妃庙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内心的哀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湘夫人祠》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湘夫人祠的景象:庄严肃穆的祠庙,空旷的墙壁与碧绿的春水相映,虫子在玉佩上留下痕迹,燕子在翠帷中起舞,灰尘飞扬。诗人傍晚停船登岸,微风中传来花香,仿佛来自湖边的苹草。最后,诗人以“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收尾,化用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表达了对湘夫人的无尽思念和哀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湘妃庙及其周边景色的描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等,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借此表达内心的凄凉与哀怨。化用:诗中提到“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化用了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表达了对湘妃的思念与哀悼,同时也暗寓了诗人自身的悲凉。情景交融:“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全诗将诗人对湘妃的敬仰、思念以及自身凄凉的内心感受,与湘妃庙的荒凉景色、自然景物的描写相结合,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首联开篇点题,描绘了湘妃庙的景象。“肃肃”形容庙宇的庄严肃穆,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而“空墙”则暗示庙宇的荒凉与冷清,与“碧水春”的生机形成对比,突出了湘妃庙的孤寂与岁月的沧桑。颔联:“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颔联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庙宇的荒芜。虫在玉佩上刻下痕迹,暗示玉佩已无人佩戴,长满了青苔;燕子在翠帷中飞舞,帷幕上积满了灰尘,这些细节描绘出一种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凄凉感。颈联:“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颈联转而描写诗人在湘妃庙附近的自然景色。傍晚时分,诗人登上汀洲的树木,感受到微弱的香气从水边的苹草传来。这里的“微馨”与前文的荒凉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丝生机,但也暗示了这种生机的短暂和微弱。尾联:“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苍梧山是舜帝南巡葬身之地,象征着无尽的哀怨与思念。诗人用“染泪在丛筠”(筠,指竹子)来形容自己的悲伤,仿佛连竹子都被泪水染湿,表达了对湘妃传说的深切感慨和内心的无尽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愁》

下一篇:唐·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

猜你喜欢